“史上最严”教培禁令来袭,家长为什么还是这么焦虑? | 智见

2021-04-21 11:18:39 作者: “史上最严”

安柏:

真的就是刚您说的就是老年人还挺需要的,教学机构其实也可以针对不同人群,而不是只针对孩子对吧?还包括父母,很多家长也需要一些培训,比如说怎么样跟孩子沟通,时间管理,疏导孩子负面的情绪,青春期的孩子怎么样去沟通,怎么样去了解孩子心里面想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家长非常困惑的问题。

郑德林:

首先目前的政策,我们的学校,尤其是公立的学校,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这样的主观动机是非常好的,这也体现出这个国家,对学生的家庭的减负和全面发展,提供的力所能及的一些支持。

但是一个人的成长,这个学校是不可能包揽一切的。刚才主持人也提到了,家庭的教育占的比重应该不次于学校。另外除了家庭,除了学校,还包括社会,因为人他最终要走向社会,人本身就是社会当中的一个成员,那么社会该发挥的教育的责任,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校外机构作为校内教育的一种补充,我觉得这个是不可缺少。

第二方面,现在有一种声音说是校外机构的力量好像非常强大,加重了家长的焦虑,裹挟着家长,把教育搞的非常的不堪。相对来讲的话,校外培训机构的力量不是最强大的。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在监管上可以出台非常严厉的政策,但是这个也不是力量最强大,真正力量强大的实际上还是我们家长。

第二个还是要划一些边界。正规学校一定要把正规学校的职责、教师职责、学校的职责,校长职责尽到要教好书,要提供有质量的教育。然后在这种基础上,校外教育要对孩子的兴趣潜力的挖掘,还有一些为什么有些上校外教育呢?有些孩子在学校吃不饱,他希望能够到校外教育有些补充,兴趣,特别是研究类的去高端的实验室去跟专家互动都是可以的。所以校外教育的方式不光是在一个教室当中面对面的,很多进入实践的游学类的,进专家实验室科研类的都是可以的,这些都是校外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模式。

另外一点我觉得要发展公益性的校外教育。政府可以提供低成本的服务,比如说采取民间和政府相相互配合的方式,比如说政府盖楼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终身学习,建立孩子的少年宫、青年宫等,社区也可以引进社会培训机构。这种公益性、准公益性的校外教育,也是校外教育发展模式的很重要的补充。

第四点,校外教育机构还要有一点社会责任。因为毕竟我们都是教育机构,不管是正规教育机构还是校外教育机构,核心是教育,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大家都有责任。提供学生兴趣的未来发展潜力的一些校外教育机构,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还有高端服务的、特殊人群的校外教育,目前很多校外教育机构面向的都是孩子,有一层校外机构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老年人退休以后,有时间有钱,也需要开展自己的兴趣,而且老年人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去,都没有很好的教育和培训。在这些方面校外机构有很大的空间,但是目前只紧盯着学生这一层,会比较容易,比较轻松,但有一层风险是不太长久。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如何提供全社会所需要的各类校外机构和校外的教育服务、培训服务,应该说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前景应该是美好的。

高书国 :

大家误认为或者说在没有广泛标准的情况下,认为学历是判定一个人聪明程度、知识拥有量以及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简单的测试方法,这在一定时期是对的。但是从长远发展、个人发展、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来讲,应该说它有一定的误区。因为在人的发展当中分为两类,我觉得特别是社会和家长,一定要分析好自己孩子属于哪一类,一类是学术类的,搞研究,搞学术研究,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属于研究类的,另外一类是技能类的,操作类的。

在国外,特别是在德国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势头,叫技能社会4.0或者职业教育4.0,是跟工业化社会并驾齐驱的,一点不落后于社会发展,一点不落后于知识创新。我们国家现在正在改变原有的以知识体系为唯一的教育结构,在学术类,有高中、大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后,技术类的、技能类的也是一样,高中,职业高中,然后是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后都是有的。也就是说在这两个渠道当中,孩子个人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清楚你的孩子他的志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