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教培禁令来袭,家长为什么还是这么焦虑? | 智见

2021-04-21 11:18:39 作者: “史上最严”

校外培训的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大多孩子的课外时间被校外培训占据,孩子累,家长也累,我们的家长为什么这么焦虑?家长如何才能减轻焦虑?近期国家、地方持续出台政策聚焦教育培训监管,传递出了什么信号?校内教育和校外培训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搜狐教育《智见》沙龙邀请教育战略规划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国,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德林,家长代表、教育类公众号“海淀花生妈”安柏一起来聊一聊“校外培训”。

01

家长为什么焦虑?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校外培训?

在搜狐教育《智见》沙龙中,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提到,有关校外培训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实,适当的音乐、体育等的培训还是被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允许的,目前争论比较多的校外教育是要不要从事学科教学?而目前校外学科培训最受质疑的,就是校外培训的超前教育问题,高书国从自己孩子身上观察到,所谓超前教学只是在一段时间内比别的孩子超前,但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差距。

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郑德林认为,很多家长也认识到,给孩子的超前教育对于本身学科提升是没有帮助的,但是他们还是被身边家长的非理性选择所裹挟着报班,并且还要报最好的班,他们身不由己。谁在裹挟着家长做出这样的选择?他觉得,这个罪责不应该只由校外培训来承担,有考试制度,也有教育机构不当宣传,还有家长孩子相互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教育战略规划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国

高书国对此表示同意,他总结,校外培训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在一段时间内,校外培训机构有其正面作用,推动了“社会化的学习”和教育机构市场的发展,但这个过程也加剧了竞争和焦虑。高书国说,在他所读书的年代,上大学录取率只有4%,80后家长成长的年代大学录取率在5%,90后家录取率在10-15%左右,录取率提高了,依然很多人读不了大学或者读不了好大学,同样,当这些人长大成为家长后置身于激烈的竞争中,反而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更高,“中国的母亲可能对孩子的期望更高”。

这种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得到解决”,目前大多数家长,“看到不同收入,不同毕业的成绩,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的人,在社会上待遇不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还是想让孩子做科研,考公务员,但未来这些岗位和民间机构、企业等的收入等会相近,“我们需要跨过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已经走了10年,大体可能还要走5~10年的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可能会这种焦虑的心态会变得更好一些。”

02

未来教育和社会变化:学历这一纸证书不应该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在未来,我们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家长不焦虑的社会将会是什么样的?高书国说,以前,“我们只承认知识,而不承认技能”,因此目前我们对知识和技能的重视还存在偏差,未来的变化,首先在于“对技术技能的承认”,我们将会摆脱一种“学历的,走独木桥的这样的恶性竞争” 。

相应的,未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教育?郑德林介绍,“未来教育并不是在建构未来的教育,而是对现在或者过去的教育当中不合适的一些地方做一些反思,做一些有可能的调整”,在未来,知识本位社会将会向能力本位变迁,人才评价标准也将会更加多元,但最重要的是,“看你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目前社会人才选拔依然还是以学历作为主要标准,郑德林说,“用学历那一纸的证书来去对一个人作出评价,这是社会成本最低的。”他表达了对于未来的看法,学历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其比重在逐渐降低,同时,区块链等新技术介入生产生活尤其是教育中,将会更加降低学历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