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377万规模的“现实大逃亡”

2021-04-22 09:28:08 作者: 考研:377

原创 吴主任 吴主任 收录于话题#吴主任就这么看69个

图:Georges Seurat

2021研考报考人数377万。近十一年考研报名人数分别是:

2011年151万

2012年165万

2013年176万

2014年172万

2015年164万

2016年177万

2017年201万

2018年238万

2019年290万

2020年341万

2021年377万

二十年前大学扩招,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今天的研究生扩招也是。甚至已经不遮遮掩掩了,直接就告诉大家,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宏观视野看待扩招,没毛病。多一个出口,避免失业问题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毕竟也没有强迫,只是开闸解压。但这种视角下是没有个体的,全盘考虑,人都是洪流中的一滴水而已。

这个视角只能是权力视角,普通人只是活在十几亿的变幻莫测之中。

这就是既有的环境,多出的选项不意味着适合自己,大学生们站在十字路口,就业,还是去读研。

你们会发现过去十年,14年和15年,考研人数反而是下降的。正是全民创业接近尾声的大致时间段,大学生恨不得马上就出去勇闯天涯。

这377万的报考学生中有多大比例是为了逃避眼前的就业困难呢?人遇到困难要么迎接挑战要么跑路,跑路是多数人的选择。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今天读研的人越多,毕业后面临的竞争一点也不比当下的小。而且谁能断定两三年之后的就业岗位会更充裕?更不用说,两三年的工作经验换来的研究生文凭是怎样的自信一定比未来的本科生更有竞争力?

高考的游戏规则是坚硬不可动摇的,必须得老老实实地屈服于环境,但研究生不是,是个人做出的选择,如果是逃避就业,这种不敢直面现实困难的性格短板很难说一张研究生文凭就能遮住。

昨天有读者有些相关话题要探讨:

主任的上,我觉得合适的建议都给了,我说不出其它任何更多的点了! 想顺道和主任探讨一下相关的话题,关于就业前景和喜好。

我现在的感觉是,在一线城市,任何一个爱好如果自己做得足够精深,貌似都可以成为职业,因为潜在人群足够形成市场,同时周围也能有一个行业圈子。(当然,喜不喜欢把爱好当职业是另一个话题。) 现在觉得在职业上精深,上班的时间是绝对不够的,需要下班之后再进行更多学习。看图书销售市场的报告,职业培训类的书籍,基本上被一、二线城市全包了,其中,一线城市占更多百分比。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我觉得,它会让人去选择自己擅长的、喜欢的(愿意花更多时间在上面的),而不是看起来热门的。因为,热门的是行业,但是能不能做得好,是需要看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的。

以上是我的观察,如果可以,也想听听主任的看法。

其实我没更多看法,事实上就是这样,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冷门小众的只要钻研足够精深,一定有饭吃。结合在一起看,这就是过去人们津津乐道的,选择和努力,也就是人和人的观念和最终作出决定的差别。

我在民营企业也混了十几年了,也筛过无数简历,也面试过一些人。这么说吧,除非学校特别耀眼,我几乎不记得应聘简历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而且据我所知很多用人单位更在乎本科所在学校。我知道不少人读研是要更换专业更换学校,好让自己的履历好看。

再好看的履历也只是个毫无工作经验的在学生而已。

工作之后,谁在乎你过去读什么学校的?这么说吧,踏入职业的门槛,学历几乎是隐身的。也就是说社会招聘只看经验不看学历。任何公司(国企我不知道)的升职加薪也几乎不会把该员工的学历考虑进去。

不要说个例,自己通过考研获得了职业上的机会什么的。个例意义不大。总体上看,多数选择考研的人都是在逃避现实。虽然严格说具体到个人当然无从得知其动机,但这个判断大体上没问题,跟政策上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扩招初衷也是完美契合。

然后我们再说就业。工作岗位是谁提供的?是不是企业家?是不是资本?是不是需要自由市场的创新?但是很奇怪的是,一堆大学生在b站上齐刷刷地跟着痛斥资本。今天的年轻人的成长之路总体上要比过去二三十年舒服太多了。这也是应该的,经济发展的必然。但是这帮养尊处优的笨蛋完全不知道自己能一路上吃穿不愁,父母还能赚到钱,到底是怎么回事,吃饱了撑着就知道无脑喷这个喷那个,一丁点困难就矫情得要死。我们太苦了,我们这一代人最苦了。没有哪一代人是轻松的,但整体上看一代人比一代人过得舒服是事实。今天的年轻人当然无法体会到父母一代过的是什么日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