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鸡娃”最近成了网络热词,它形容不断给孩子“打鸡血”督促其学习的行为,也指被“鸡”的孩子。这个早已在家长圈中存在的词,不久前突然“破圈”,被大众所知晓。
每一个“鸡娃”的背后,站着一位怎样的母亲?记者发现,焦虑是她们共同的标签。当“中年危机”、“鸡娃”、“老母亲”这些网络热词叠加在一起,便是许多妈妈正在经历的状态。
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四位妈妈的内心世界,并向专家寻求焦虑的破解之道。
“喘不过气”的妈妈们
刚刚过去的四月,四十岁的公司高管苏青感觉特别焦虑。生“二宝”住院这几天,刚好大女儿要期中考试,她怕家里一乱,影响老大的发挥。老大刚上初一,正是适应新环境,学习紧张的时候。“二宝”才出生,早年的育儿经验早忘光了,还得从头学起。
“你别拖了,还有课没排上档,你准备什么时候复习?”“老妈,说好一个小组搞调研的,他们资料发来没有啊?”“南京方言里古汉语的特征研究,我帮你查好资料了。”“老妈,我‘五一’怎么只休半天啊?一天三门课,也太多了吧。”这个小长假,她一边坐月子,一边监督女儿学习。
苏青也觉得女儿太辛苦,但没办法:“‘鸡娃’太多,落后一步,就要花十倍的努力去追。但压得太紧也怕出问题,进入青春期后,我常常要看女儿的脸色行事。”苏青一边给二宝喂奶,一边说。
在机关工作的江凌这个“五一”也没闲着,她找到了一家“一对一”辅导班,两个小时800元。虽然价格贵,但她希望这是一针“强心剂”。一到家,她就开始说服儿子:“别人都上了,你也试试看。妈妈不是要你当第一名,只是想给你一点自信。成绩好,或许你能更自信一些,你能明白吗?”儿子勉强点头同意。
“儿子小学五年级了,成绩忽上忽下,上课容易散神。我的‘毕生所学’都用上了,效果不佳,看来还是得找专业机构。”一踏进机构的门,墙上一句醒目的宣传语让她打了个激灵:“你不来,我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她果断付了3万多元的学费,并默默祈祷能起效果。
焦虑在学霸孩子的妈妈群体中也依然存在。金一峰的女儿读的是南京公认的最牛高中。孩子从小学起表现就出类拔萃,一路“牛蛙”(牛娃的网络称谓),而且不仅学习好,爱好也广泛,在小提琴、生物、体育方面都有不俗的成绩。但是,刚刚过去的这个小长假,金一峰告诉记者,“我几乎要崩溃”。
在请教了多位心理专家、过来人家长的意见后,金一峰决定放手,不再监督高一女儿的学习了。“五一”小长假,女儿主动要求在家复习,备战一周后的生物竞赛初赛。5月3日一大早,一则短信打破了宁静。短信显示,女儿的三次模拟考成绩都在平均分徘徊。焦虑瞬间打败淡定!“按照这个成绩根本没机会拿奖,如果拿不到奖花那么多时间去准备一场副科竞赛值不值得?为了参加生物竞赛,放弃了本就薄弱的数学补习是不是太浪费?”金一峰冲进房间,把还在呼呼大睡的女儿拉起来理论。
对于教育焦虑的存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认为,这其实是随着社会进步,我国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在三、四十年前,一个孩子能考上大学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被认为是人中龙凤。大部分孩子的成长和就业的路径都差不多。那时父母们对孩子的期待就不像现在这么高,心态比较平和,看起来都不怎么焦虑。而随着高考、高中的扩招,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通过教育改变孩子的前途命运成为可能,于是便对孩子有了期待。努力的人多了,压力变大了,这就是大家所感受到的‘教育焦虑’。”
失衡的“教育焦虑”大山
最近,江凌感觉焦虑来自四面八方,有儿子的学霸同学的、有老师的、还有自己四十岁的中年危机。单位越来越忙,加班出差是常事。自己既不能和全职妈妈们拼时间和耐心,又不能和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拼精力和体力。有时她一边做单位的PPT,一边搞儿子作业,感觉神经时刻就要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