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背后的妈妈:放弃比较后,幸福感提升了

2021-05-09 18:02:54 作者: “鸡娃”背后

群里的各种“牛娃”刺激着群里家长“鸡娃”

走上“鸡娃”的道路后,“凑齐”小升初的奖项远远不能达到标准。和孩子升学路上的一场场“战役”相比,“小升初”仅仅是战争的开端。

王莉算了笔账,首先是中考,想要稳扎稳打地进入“第一梯队”的高中,必须要在班里保持前5名,也就是每门课平均分要达到94分,这也就意味着考卷上每一道题都很重要——一道题之差,也许就从“第一梯队”掉到了“第二梯队”。

等到了高中,不仅仅是分数重要,“综合素质”也很重要。想要参加大学的综招或者出国,就需要一些“社会实践”,“第一梯队”的高中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但很多出国交流、义工甚至“联合国青年论坛”“常青藤大学中外交流论坛”等实践机会都是需要家长去“整合资源”,这就更考验家长们找路子找资源的能力了。实在不行,只能花钱买服务,有机构量身定制了此类的研学项目,售价不菲。

“每一步都得提前打算,接受了自己孩子不是天才,就只能通过后天努力帮孩子往前走了。”王莉说,优质的资源在任何地方都稀缺。

要获得优质的资源,就是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间从高考往前挪。“我有朋友,孩子才上二年级呢,就已经开始给孩子考察第二外语了,在群里问‘孩子已经二年级了,学什么二外好?’群里一群家长跟着夸赞和比较的。小姑娘特别优秀,看了很多书,从幼儿园就上的双语幼儿园,还当过模特,是小演员,在他们小区很出名。”

“鸡娃”群里的妈妈们聊天,不仅有“鸡娃群”,还有“鸡血群”

从“鸡娃”到“鸡自己”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鸡娃”之路,越早开始越“省心”:上最好的小学,以增加上最好的初中的概率;上最好的初中,以增加上最好的高中的概率;上最好的高中以增加上最好的大学的概率;上最好的大学,以增加找到“最好”工作的概率——一条“鸡娃”战线环环相扣,丝毫不容懈怠。

李沛说,自己是“非典型鸡妈”,在孩子上小学后也一度“野心勃勃”地想加入“鸡娃大军”,但是在带着孩子辗转了多个补习班后,发现“鸡娃”路漫漫,孩子没崩溃,自己就先受不了了。

秉持着“科学养娃”的理想,为了找到女儿的兴趣点,李沛在带着女儿辗转于各个兴趣班,书法、钢琴、美术、舞蹈、小提琴、乐高……一番折腾下来,女儿唯一能坚持下来的就是小提琴和乐高。

“交了的学费不能退,孩子就是不愿意学。我就问老师我去学行不行,老师同意了。”李沛说,女儿不学,自己学。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也不流行这么多辅导班,始终觉得有点遗憾,如今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正好弥补童年遗憾。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李沛的钢琴弹得已经有模有样,舞蹈课也坚持下来。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本来特别抗拒上舞蹈课的女儿,因为自己的带动,也开始喜欢上舞蹈,跟妈妈一起学习,而且还主动提出来,想陪着妈妈一起上钢琴课。

“佛系”之后,李沛给二胎的英语教育主要是上网课

“一些家长会在群里不时发布一些牛娃的简历,这些看着真的特别让人羡慕,焦虑感不知不觉就被‘鸡’起来”。 李沛说,“鸡娃”的妈都是扎堆出现的,大家有共同志向或者说共同价值观,走到一起就会交流起来,自然而然就形成“鸡娃”的氛围。李沛直言,自己还是没办法融入到“鸡娃”的大军中去。感觉“鸡娃”的压力比自己学习的压力还要大。

许多家长的焦虑都源自比较。“我女儿幼儿园同班一个小女生5岁时就可以自主读英文绘本,父母带着去过好几个国家,幼儿园大班没上,直接去衔接班读小学课程,我女儿现在7岁了,自己读绘本还磕磕绊绊。”李沛认为,“没有比较就没有焦虑,一旦焦虑,就是‘鸡娃’的缘起。”

不过,作为一个天生的乐观派,李沛已经开始学会“放下”,“闺女班上有个孩子,数学特别好,什么辅导班也没报,只能说这是天生的聪明孩子。”李沛说,放弃了这种单一项目的比较后,自己的幸福感有了极大的提升。现在对女儿的要求就是“不求第一,也别倒数”,只要是过得开心快乐,当个普普通通的小孩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