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背后的妈妈:放弃比较后,幸福感提升了

2021-05-09 18:02:54 作者: “鸡娃”背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春雨

自从上映以来,《小舍得》就频上微博热搜,联系起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词汇“内卷”“鸡娃”,以及国内飞速发展中的线上教培行业,电视剧刻画的焦虑母亲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虽然一直在倡导家庭中夫妻义务共担,但目前的事实是,“妈妈”这一角色在家庭中所占的责任比重更多,其中突出一点就是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上。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多位“鸡娃”背后的妈妈,从她们的焦虑、期许和收获中,管窥女性的责任、奉献和成长。

孩子二年级,学什么“二外”好?

每天下午5点以后,济南大观园附近的快餐店里,就会出现众多母亲的身影。

穿着校服的孩子先去占位,他们身边的妈妈忙着用手机点餐取餐,忙着掐表叫车,很多时候,甚至忙着把食物喂到正在做卷子或看手机的孩子嘴里。

大观园附近是济南老城区,距离几所家长眼中的中小学“名校”都不远,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培训机构扎堆的小片区。在这里, 80%的入驻公司都是教育机构。奥数班、思维课、英语班、阅读课……焦虑的父母和强大的牛娃,催生出了一条庞大的教育培训产业链。不同的家长根据不同的需要,把孩子送到不同的房间,一个学生几乎全部的补习生涯都可以在这一栋小楼里完成。甚至在周末的时候,孩子一整天都可以不用出楼,就能安排满一天的课程。

带着孩子上课的基本都是妈妈,带着孩子穿梭在各个辅导班之间的方式被称为“鸡娃”:“鸡娃”即“给娃打鸡血”,指家长调动一切资源,力求使得孩子成为考学竞争的佼佼者。

王莉是其中众多妈妈中的一个。儿子霄云今年上4年级,平时的作业基本都是王莉来检查。一方面,因为孩子爸爸觉得成绩“差不多就行”,跟王莉的教育理念不同;另一方面,因为王莉研究生毕业,学历比较高,本身就能做孩子的老师进行学习指导。带着孩子上辅导班时,一些课程也允许家长旁听,或者可以在教室外看直播。一些妈妈就会跟着老师的课程做笔记,好像孩子在上大课,而她们在上自习,方便回家后继续辅导。

“我为了他连公司的生意基本都不做了。”王莉说,自己家在农村,通过高考一路奋斗改变了命运,在济南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她目前拥有的一切都是考试带来的成果。在孩子的未来规划中,教育是她熟悉的路径,也是她为孩子创造一个有保障未来的最可及资源。因此她对“学习”的理解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升学。

“想要让孩子初中择校,最好从2年级就开始准备,我们已经晚了。”王莉说,目前小升初虽然取消了考试,但是招生报名表上有荣誉填写栏,这些都是另一种形式的 “拼成绩”。

“不仅是学习成绩,还有各种考证成绩。别人的简历里获奖荣誉一大堆,自己孩子简历里空白一片,怎么可能被录取?”王莉说,“最有用”的荣誉就是“市三好学生”“省十佳学生”等,但是娃在学校从来没混上个班干部,这些荣誉轮不到他,自己只有通过“鸡娃”,才能给孩子“凑简历”。目前给孩子报名的辅导班除了数学、英语的课程补习外,还有奥数课、机器人课、编程课等,因为“小学的学科类竞赛都取消了,能够获奖的比赛少了,编程比赛获奖证书含金量高”。

“鸡娃”的过程不仅仅是费钱,更多的是心力交瘁。虽然小升初的学校明确发布过“社会机构评的奖项不算”,但王莉还是抱着“一线希望都不能放过”的心态带着孩子辗转于各个培训机构及考场。一场场战役下来,虽然人困马乏,但是成效也颇丰:孩子的各项荣誉逐渐增多,如果能够一切顺利,等再拿到作文类的奖项后,奖项基本就能“凑齐”。

获得这样的成果,并没有让王莉松一口气。相反,在“集奖”的过程中认识的“牛娃”越多,越觉得自己孩子过于平凡。成绩,在班里固定在前十,很难进前五;钢琴,每次都得自己催着去练习;英语,听写能力还行,但是词汇量目前只有3000左右……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