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不足500米的一家餐厅里,武汉人姜俊楠害怕眼前的陶瓷碗筷不干净。他找服务员拿来了一摞塑料碗,分发给一桌人。
"疫情不可避免让人改变了很多,我也在心理脱敏的路上。"这位做了一次心理咨询的物业经理说。在那个瞬间,无形的不安就化身为一只只塑料碗。
一场疫情究竟给这座城市的人
带来了何种印记?
或好或坏,又如何消解?
武汉解封一年多后
市民的心理重建还在继续
这是他们的下半场抗疫故事
疫情过后,姜俊楠一直坚持在餐厅用一次性碗筷吃饭。蒋迪雯摄
病愈后"隐身":
"一出门总感觉有几双眼睛盯着我"
每天10点多钟,夏天(化名)会顶着刺眼的阳光去小区门口的超市买菜,这个时候出门超市人少。54岁的夏天现在的生活主题似乎成了避高峰。她说:"一出门总感觉有几双眼睛盯着我。"
去年,夏天和丈夫都感染了新冠肺炎。夏天发病早,丈夫病症重。刚回家时夫妻俩关系有点僵,丈夫埋怨夏天,觉得是她去了服装批发市场,传染了他。性格强硬的夏天咽不下这种话,回敬道:"是谁传染谁还不一定呢,可能只是你身体好,发作比我晚……"龃龉一直在,只不过现在争论的次数少了。
最初居家的那段日子里,夏天依赖方舱医院的病友群,刚开始大家都抱怨周围环境不友好:每个月一次的例行体检、拿快递时遭遇的戒备眼神……后来群里大家讨论的频率越来越少了,很多人退群了。
其实起初社区里没人知道她和丈夫曾经被感染。但因为她在方舱医院是活跃的志愿者,不少媒体找上门来。起先她挺热心,只是要求"影像资料不要出正脸或者做一些处理",但播出时,她的脸还是毫无遮挡。
小区渐渐有人发现了夏天夫妇是病愈患者。她发现电梯外有人看到她,就把已经跨进电梯的一只脚收回去了,还有人和她同坐一部电梯时,会把身体背过去。一位邻居只有五六岁的儿子见到夏天,赶紧拉着妈妈的衣角躲开,说:"妈妈快走,病毒来了。"
6月,黄梅天,气压低。夏天和爱人在家里实在被压得喘不过气,两人决定去神农架自驾游。"我们当时备足了干粮,每天就下车吃一顿热饭,还得选消毒严格的餐馆。"夏天觉得当时这么小心,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景区其他人安全。每到一个餐厅,夫妻俩总是蜷在角落快速吃完。
现在夏天研究了自己的安全社交方式:和别人聊天她都会戴着口罩,如果对方也戴着口罩,她就靠近一点;如果对方没戴口罩,她就会刻意离得远远的。除了买菜,夏天白天从不出门,只有到了晚上六七点钟才会和丈夫在小区外围人少的地方散几圈步。
从夏天出院的第一天起,亲戚就在微信群里纷纷宣告:2020年一家人就不见面了,安全为上。直到今年春节,夏天的亲姐姐喊夫妻俩吃团年饭,这才见上了一面。
朋友之间也变得若即若离。以前姐妹们喊她来聚餐,会说:"不来不行的,你必须来!"现在朋友邀请她,却客气而拘谨:"你有没有时间呀,来我这里吃个饭?"朋友的问候也不少,还有约夏天"有时间一起出去玩"的。但是转头夏天就在朋友圈里看到这几位朋友瞒着她偷偷去郊游的照片。
唯一赴约的饭局是一位朋友的搬家酒席。那位朋友极力鼓励她,还告诉她另一位得过新冠肺炎的朋友也去了。夏天想着或许这位朋友是真的不在乎,就爽快答应了。但大家在一起吃饭时,同桌的人显然有些不自在了,大家吃得都很拘束。
"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把酒言欢了,我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夏天在朋友圈里彻底隐身了。
除了社交,夏天的事业也停滞了。她原本是一个顺风顺水的个体服装店主,现在不少客户都知道她曾经被感染,开店有了诸多不便。这份事业曾是她支撑下去的拐杖。
夏天不想闲着,去一家服装店应聘店员,却发现老板是熟人,彼此顾虑颇多。对方没有当即同意录取她,但事后还是打来电话请她去上班。夏天还是以"工作时间不对头"为由回绝了。"宁愿往后退缩,也不要往前进",她以前的性格好斗,和现在的处世哲学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