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在城成婚在乡:新生代农民工的自由婚恋困局

2021-07-29 15:55:45 作者: 恋爱在城成婚

本书有点像一部婚恋大片。作者基于深度访谈资料呈现的婚恋情节,生动展现了农村青年务工者婚姻恋爱过程中的困惑、焦虑和无奈。书中论及的闪婚闪离、临时夫妻、跨省婚姻、婚姻失败等现象,现实中有无数农村青年正在经历。作为当局者,他们共同演绎着青年务工群体的婚恋困境。

骑自行车的农民工夫妇一

我2008年在浙西农村调研时遇到一个案例。东子是80后,在杭州打工时与河南姑娘晓芳热恋,年底把晓芳领回家过年。当东子父母得知晓芳怀孕2月有余,甚是欢喜。母亲悉心照料,诚惶诚恐。家里买了许多烟花,那个除夕之夜格外绚丽。

初一早晨,来自河南的长途电话打破了幸福气氛。晓芳父母坚决反对这门婚事,下命令让女儿立即回家。当时全国正遭遇大范围降温降雪灾害,回家的长途汽车已经停运。无奈之下,晓芳父母让亲戚从河南农村开车长途跋涉,克服艰难冰雪路况,十万火急地把晓芳接回。看着汽车远去,东子父母百般滋味,想起准儿媳肚里的孩子,心痛不已。

晓芳走后,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此后,东子又和云南农村的春燕恋爱。二人网络认识,不久春燕怀孕。女方父亲勉强同意婚事,二人很快结婚。只是孩子不到两岁的时候,两人闹矛盾,春燕离家出走,去杭州打工,长期分居后办了离婚手续。此后,东子又谈了几个女朋友,分分合合,曲曲折折,都没能成婚。目前孩子由爷爷照顾(奶奶已去世),东子则间断性打工,三代三口之家生活困顿。

东子的故事并非特例。这种农村男青年的婚恋困境,在中西部农村更加突出。许多老年人感叹:好不容易花大价钱讨个儿媳妇,生了娃,儿媳妇一走,这个家几乎就算毁了。

婚恋困局中,农村务工女青年也有自己的苦恼。在外打工期间,她们确实拥有恋爱自由的机会,勇敢追求和品味属于自己的爱情。遗憾的是,在从夫居婚姻模式主导下,农村女青年超出通婚圈(特别是跨省)的自由恋爱,往往面临着巨大风险。第一,自己父母大概率反对,不希望女儿远嫁。第二,即便男方父母不反对,但这种家庭往往经济困难,不好娶媳妇。自己如果选择忠于爱情,也要提前做好在男方家乡过苦日子的心理准备。第三,突破层层障碍后的异乡婚姻生活,因为缺少娘家的多元支持,特别是在面对矛盾和压力时孤立无援,就会不断抱怨自己嫁得太远。婚后每次不如意,都会催生更多悔意。心浮气躁事端多,婚姻稳定性更低。

人们常说婚姻是恋爱的坟墓,但对于大部分农村外出务工女孩来说,婚姻中的最大隐患不是琐碎日常消磨了爱情,而是其恋爱和婚姻往往发生在不同场域,难以统一。务工期间的恋爱大多发生在异乡城镇,奶茶的甜蜜、咖啡的苦涩、玫瑰的艳丽、逛街时的愉悦、KTV里的欢快、酒吧里的沉醉,这些和现代都市恋情高度匹配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伴随着青春躁动和荷尔蒙释放,对农村青年男女来说是最深刻的洗礼和启蒙。大部分务工女孩带着这些感受和想象回到乡村过日子,难免会产生巨大落差。无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都容易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震惊。

也许更可怕的是,一些务工女孩在经历男友死缠烂打、费尽心机追求后坠入爱河,可能怀了孩子,甚至生下了孩子,直到跟准老公回准婆家时才发现,在城里衣着光鲜、出手阔绰、情话绵绵的潇洒青年在老家其实生活窘困,可能只有一间半土房、几亩地和多个未婚兄弟。相比刚才说的城乡生活落差,这简直是更为重大的打击,更夸张地展现着农村务工女孩恋爱与婚姻之间的对立、冲突甚至分裂。

一对农民工夫妻到江边说话三

针对青年农民工婚恋中的种种失范问题,我们不能用泛道德化视角去审视和评价。他们正在经历一种新的,被流动、分化、非均衡、城市化、市场化、不确定性裹挟着的巨大婚恋转型。这种婚恋实践并非传统婚恋模式所能解释,需要新的分析框架。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讲,本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作者通过婚备竞赛、婚恋技术主义、婚恋风险、婚恋失败、重返光棍等概念,构建了一个“发展主义、婚姻市场与婚恋转型”的整体性框架,用于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性婚恋困境。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