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晚,我看到网传消息,7月10-20日途径禄口机场的人员要变黄码。我和家人做好心理建设,开始一遍遍的刷新苏康码……当晚23:00后,我果然穿上了‘黄码褂’。”7月30日,一篇《黄码一周,从心神不宁到自我修复》的微信文章在教师朋友圈引起不少转发。记者了解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的副校长沈磊老师,这篇文章发布时,他已持“黄码”居家满一周。“这是一段特别的经历,当自己真正处在‘漩涡’中心,我才意识到,想要重建自信首先要与紧张的自己和解。”
沈磊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对这段经历的自述
知易行难:“直面内心的紧张不容易”
“我算是个乐天派,但心绪不宁和紧张感是一直伴随着我的隔离期的。”沈磊坦言,在居家的这段时间,他的担心不光来自于自己是否可能感染,更多的是担心一旦感染可能会给周围人带来的风险。“我不断地‘吓唬’自己:如果我出了问题,密接者怎么办?可想,每一个确诊的人,于自己是坦然面对,可于他人真的是心怀愧疚、无法释然。”
“紧张”是人在身心两个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它会外化于一种情绪,容易觉察,却不好控制。面对这份紧张感,沈磊选择通过各种线索让自己停止焦虑。“与我密接过的家人、朋友也至少做过了两次核酸,目前都是安全的,侧面可以证明我也是阴性,至少是没有传染到任何人。”沈磊感慨,直到那一刻,他才真正体会:不影响他人,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原来是一个人的底气。“没有底气,就没有平衡力,内心就容易失控。”
隔离期间社区工作人员送来的食品物资
及时止损:“我这样和负面情绪划界限”
随着每日数据的更新,政策也在变化。沈磊的朋友圈也有不少人开始出现负面情绪,面对负面心态如何及时止损?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恰好给了他更多的空间进行理性思考。沈磊和记者分享了几个容易引发负面情绪的点以及止损的思路。
比如,全员检测中有些检测点存在人数多、排队长的情况,不少排队点的市民情绪难免受到影响。对于这一点,沈磊分享了自己的态度。“920万的人口基数,从一次全员到三次全员,从没有经验到吸取教训、统筹安排是需要过程的。很明显,第二次全员检测较第一次有序、快速很多,而且开始设置1米间隔线;大批量高素质志愿者参与工作,明显提高了沟通与指导的有效性。第三次全员检测在安排上就更加细致,大体上分为按户发号和错时排队两种,即在更小范围和相对时间内开展检测。”通过对事实的理性分析,他也总结了降低聚集性感染风险的办法,“做好自我防护,保持距离,不要为了先后去争抢或者换人少的时间再去。”
“黄码居家隔离,同住家人绿码继续上班会带来风险吗?”作为一名“黄码”人员,沈磊对这一问题更有发言权。“事实上,黄码人员在隔离期间首先要做的是风险评估,根据机场逗留的时间、是否使用过机场设施、同航班是否出现确诊病例等情况划分了三类风险等级,生成‘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居家观察’三种情况。”沈磊认为,黄码、绿码共处一家的情况属于居家观察类,相对风险是最低的。片面的以黄码、绿码不隔离作为信息传播,只会误导社会舆论。
“当一些信息已经干扰到自己正常的身心状态时,就要屏蔽并做出其他的选择。”沈磊分享说,控制负面情绪,不蔓延,就是自我修复的开始。
“思考的意义在于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世界”
在南京中学教师圈,沈磊算得上是一名“网红”校长,面对教育话题和新闻热点,他常常会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分享观点,并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这段时间的“黄码”生活,也成了他为学生讲好人生课的特别素材。
居家期间,沈磊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
“我居家的这段时间,我的学生们也接到了全员核酸检测的通知,这时候作为老师,我觉得有必要和学生们做一些线上探讨,在他们面对不确定时,给予一些思想上的引导。”沈磊认为,这是作为教师的他所擅长的,也是处在隔离状态中的他最能找回归属感的一种方式。“于是我和学生谈起‘当南京被热搜’,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沈校长告诉记者,有学生说到“面对消极的想法,不能让嘴快于脑。否则,有些责任,承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