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梯田先导片(国内版)文:杨哲
如何真正实现文化自信?最根本在于提高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在文艺呈现方面进行了有力探索。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第一季)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9纪录频道近期播出的一档15集纪录片,呈现了对于世界遗产的缩微表达,以独特的视听系统揽括了从数亿年地球演化的大观、生命进化的奇迹,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绚烂、神州大地的华美,可称为中国世界遗产的“微百科”。
该片自播出后以思想情感的震撼、精神视野的拓宽,让观众在独具魅力的影像中徜徉历史与文明的长河,激活了大众对世界遗产记忆,在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呈现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1、以短见长展现历史脉络,答好时代课题
“以短见长”是《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的一大亮点。该片每集5分钟,体量短小精悍,却能够让观众穿梭时光跨越历史,遇见自然的奇迹和文明的遗迹,触摸五千年的文化年轮和丰富而细腻的历史脉络,感知世界遗产中自然与文化的美好。
片中精选了我国15处世界遗产,汇集了北京皇家祭坛——天坛、云冈石窟、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澄江化石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湖北神农架、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城遗址、大足石刻、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福建土楼、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特色鲜明的世界遗产,呈现了世界级的自然景观与文明成果。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展示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该片聚焦良渚古城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福建土楼、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等世界遗产,使观众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形成史。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如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苏州古典园林等等,以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该片也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湖北神农架。特别是三江并流保护区因“三江并流”的世界地理奇观而被世界瞩目。通过该片,我们了解到这个面积高达17000平方千米的区域,具有极为显著的景观多样性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它的形成是因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5000万年前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区域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才形成世界上独有的自然奇观。
通过展示世界遗产的形态,阐述它们的历史,浓缩地球演化和人类发展的时间,《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让我们得以对地球创造的奇迹重新认识。事实上,该片把4k拍摄、航拍、高速穿越机以及动画等方式相结合,才得到意境唯美、前所未有的画面,才让观众得以收获丰富畅快的文化体验。
可以说,世界遗产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对其进行了有效盘活,让它们回归大众生活的视野,既有助于完成新时代世界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任务,也回应了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课题。
2、以人为本情自真,增强精神感染力
文化之蕴,历久弥新。因为人的参与创造,世界遗产才能迎来一步步蝶变,在长期的历史脉络中持续展现出它们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立足世界遗产,《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也讲述了与世界遗产有密切关系的人的故事。特别是众多研究学者、艺术家作为世界遗产的传播者和发扬者,分享了他们在工作中的见闻和感受,增强了该片的精神感染力和亲和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为我们普及了一堂关于澄江化石的生物课;以哈尼古歌传承人马建昌的歌声贯穿始终,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尽收眼底;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探寻“鬼影”,体悟古骆越人的价值追求。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在创新驱动下,把创作视野放置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更深入的思想情怀、更美好的精神风貌以及更具魅力的讲述人身上,赋予短片深邃的思想内涵,彰显了创作团队的人民情怀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