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高一筹11丨于伟:曾想乘老黄河车,现为“重汽”模具大王

2021-08-02 17:19:29 作者: 技高一筹1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巩悦悦

“这么大的荣誉落到自己头上,意味着往后工作还得不断创新,压力和责任更重了!”从一名普通的模具钳工,到业内知名技术专家,再到拿下中华技能大奖,于伟用了整整31年。对他来说,工作犹如“升级打怪”,每个阶段都有可能要攻关的问题。因此在他的字典中,实干、创新、坚持,是亘古不变的关键词。

从一位普通的模具钳工

成长为包揽国奖的专家

在今年的第十五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于伟拿下了“中华技能大奖”,这是国家对技术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最高奖励。

被誉为“模具大王”的于伟,30年前还是一位普通的模具钳工。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爷爷在汽车配件厂手工敲打做老黄河车,到父亲穿着竹编衣做锻模锻件,再到自己学习钳工、修理制造模具,这里凝聚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梦想和坚持。

从很多年前“梦想坐上老黄河车”,到扎根重型汽车生产一线,于伟的字典中有创新、有突破,但更重要的是坚持。凭借这份信念,他成为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带领成员革命性解决了冲压工程技术领域120余项技术难题,获得了14项国家专利,创造了近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中国汽车制造行业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典范。

“30多年前涉足这一领域时,真没想过能获得今天的成就。从爷爷,到父母,再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坚持。”他坦言,拿到中华技能大奖之后,当时挺激动的,但回济南之后感觉自己是个“零”了。“我还要走出去学习,多提升自己,要做就做到最好。”

勇闯“无人区”

他让汽车产量翻番

十几年前的一次勇闯“无人区”,不仅对领域内的技术革新有“里程碑”意义,更成为于伟工作的重要转折点。

“2007年左右,当时的包边机还是从国外进口。我们认为外国模具不合适的地方应该改进,领导也提出要把这个工作拿下来,而且3个月内必须完成,因为要把产量和质量提高上去。”于伟回忆,“当时在现场的一位外国老师傅说,他们研制了十几年都没成功,你们也很难成功。”

顶着巨大压力,于伟等8人最终接下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车门外型一圈下来近五米长,整个型面每1厘米就有一个点,于伟和同事们需要对每个点进行研配试验。从一开始的几百次,到后来的几十次,白加黑研究,一遍遍做包边试验是当时的工作常态。因为工期紧、压力大,做到一半的时候有4个人退出了,只剩下于伟等4人还在坚持。

“一遍遍重复,能把一个人磨到坚持不下去。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不断加压。”三个月之后,于伟和同事自主研发出国内第一台重型汽车驾驶室车门全自动包边机,攻克了大型驾驶室车门外板立止口的倒翻、压紧的技术难题,工作效率提升了12倍,年产生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研制出来的包边机更是让车门产量翻番,从原本的3000辆份提升到了6000辆份。

一个项目赶一个项目

“老想把事儿做到极致”

工作30多年来,于伟一直扎根在重型汽车生产制造一线。在他的工作中,一个项目紧跟着一个项目,每个阶段都有要攻克的问题。

一方面是高标准高要求,另一方面则是有限的工期,压力多大只有自己知道。而这种工作状态,有时甚至会带到他的生活之中。“有时晚上睡觉,半夜突然想起个图,就立马起床画出来。时间久了,床边就放张图纸、放把尺子,方便及时记下漏洞和灵感。”

于伟的这种工作模式,也常让自己和家人聚少离多,“我姑娘今年18岁了,连海边都没带她去过,心里愧疚。她今年高考,也没陪着她,因为当时正在日照推进项目。”

30年如一日,让于伟坚持下来的是热爱本身。“我愿意干这个事情,因为很有成就感。领导也常劝我休个假,但我认为还是先干完事情再说,因为一个事情赶着一个事情,我老是想把工作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对待工作的执着,也让他把一身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青年技工,来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迎接市场新布局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2018年9月份以来,集团公司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期,企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市场布局迈向新时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