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夫妇扎根青海高原半世纪:观天测地,献完青春献子孙

2021-08-12 18:47:17 作者: 浙江夫妇扎根

高原天气突变,且天气越恶劣,年轻的气象人就越得去观测。一次,遇到鸡蛋大的冰雹,他们顶着冰雹,去测量直径、重量、水分。

而怕流窜当地的土匪打冷枪,观测时一人拿着手电筒观测温度、地温、湿度、蒸发等数据,另一人就得背着一支枪、别着手榴弹放哨。

“那个石头山上云雾缭绕,马上要下大雨……”朱汝完注意到当地民间气象经验丰富,每次下乡都会积累相关谚语,甚至下乡几个月专门搜集。

一次下乡,朱汝完的马受惊,他被摔下来。但一只脚还卡在马镫子上,拉缰绳时,手都变形,马拖着朱汝完,擦伤了半边脸。

物资匮乏,工作时,点煤油灯就显得很奢侈。朱汝完回忆说,有时自己早上出发,翻越几座大山去买煤油,晚上才能回来。而空闲时,朱汝完就把煤油灯灯芯调的很小,把公家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一点也不浪费。

可家里的孩子们点着蜡烛头学习,甚至靠月光照明,朱汝完从来不会把煤油拿回家。

调离河南县,到条件更艰苦的泽库县。搞区划收集气象资料,一走几个月,在和日地区遇上连阴雨,商店买不上吃的,没有烧的,朱汝完向牧民求情,能不能卖点牛粪,哪怕贵一点。“类似情况遇到不少,但我们没有影响工作,饿着肚子也要做好组织安排的工作。”朱汝完说。

耕读传家,勤劳是个传家宝

1963年,工作五年后,朱汝完拿着四十二元钱,第一次回浙江老家,可乡亲们都已不认识朱汝完。他推开自家大门,母亲看到朱汝完,竟开口说,“你找谁,你是哪里来的客?”

当朱汝完介绍完自己,老母亲大笑起来。此时,身患疾病,加之长期高原的风吹日晒,身形消瘦的他,已不是当初离家那般模样。

到了1980年,朱汝完省吃俭用,凑钱准备去看望老家的母亲。但还没等他张口,一个同事先行提出要回老家。

气象站就那么几个人,工作必须开展。作为单位观测方面的负责人,朱汝完只能让同事先回,“我有母亲,别人也有母亲;我好几年没回家,别人也是好几年没回家。工作都是大家干的,很多时候都要忍让。”

结果没两个月,朱汝完的老母亲便去世。老家的弟弟反复发电报催其回家,但工作实在扔不下,只能邮寄五十元钱,这也成他此生的痛和遗憾。

而对于自己的子女,朱汝完也永远是排在工作之后。

在泽库县和日地区搞区划几个月未归,小女儿和小儿子穿的黄胶鞋大拇指都露了头,冬天没有棉鞋,还得穿这双鞋,俩人脚都冻伤了。为不给父母添乱,小女儿就和小儿子烧烫水取暖,但适得其反,反而更加严重,双脚皮肉开始溃烂,走路都困难。

忙得连轴转的母亲发现后,用雪反复擦洗,姐弟俩才保住了双脚。

当时,很多人的观念中,女孩长大后反正要嫁人,有门手艺,学习裁缝,做做家务,带带弟弟妹妹即可,但朱汝完两口哪怕日子再穷,也想尽办法让孩子们读书。

1976年,大女儿要上学,被寄养到浙江老家;几年后,二女儿要上学,被央求寄养到河南县城的熟人家里,读二年级时,已经换了三家人……

朱汝完的老伴吴江枫只上了几年学,但学校里以劳动为主,根本没有好好坐在教室学习。但老伴有方法,凭着一本新华字典,什么书都看、什么知识都学,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她在哄孩子的时候,为孩子们储备知识,这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我也是跟着自己的儿女们在学习。”吴江枫说,“不管是禀赋和机遇,人还是要靠勤劳去争取。”

《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观沧海》……如今到了孙辈,娃娃们在点读机上学习,患有眼疾的吴江枫也跟着学习,“学无止境,但现在很多知识都还不知道。”

如今,朱家已是一门三代气象人。(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