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村医”的糊涂账

2021-08-20 08:38:33 作者: “十元村医”

在重庆大足区宝顶镇东岳村,遇上普通的小病小痛,村民们就会去吴华的门诊,通常,只需要花十来块钱,买上一个“包包药”就好。多年卖着便宜却实用的小包药,吴华被大家称为“十元村医”。

今年67岁的吴华行医近50年。早些年,遇上村民没带钱,他会详细记录下赊账的时间、人名、事项、用药。时间久远,竟记满了6本16开大小的账本。再后来,吴华把账本烧掉,不再用账本,有人赊账时,他便说一句“好,记到了”。

村民的“健康账”却被吴华悉心保存起来。姓名、住址、症状、诊断、用药……右手残疾的他用左手书写,一字不落,记录得清清楚楚。

日前,吴华获评“重庆好人”称号。

烧掉的糊涂账

“吴医生”,一个浑厚的成年男人声音从卷帘门外传来。

门内,是吴华经营的村卫生室,20多平米,灰色水泥墙上挂着医疗宣传单、药物价目表等。一个中药柜、一个西药柜、一张诊断桌,还有一排休息的座椅,支撑起了东岳村及周围几个村3000多名村民的看病需求。

边角磨得发光的诊断桌前,吴华正在给人开药,刚一抬头,就看到那男子递过来的20元钱。

男子前天买药赊了账,今天来还,“糊涂”的吴华就记不住了。好在对方记得具体数目,18.3元。

吴医生办卫生室不图挣钱,村民们心里都门儿清。

这儿是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定点单位。所谓“零差率”意味着,在国家基本药物名录中的药品,进价多少,卖给村民就是多少。“这个药算下来一颗五分钱,多一分钱都不行。”吴华拿起药柜上一个白色药瓶说。

公示的111种基本药物价格,吴华记得清清楚楚,但村民们赊的账,“那么多,哪儿还记得到。”

吴华行医四十多年来,赊账、记账……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有时是村民出门急忘带钱,有时是遇到病人家庭困难,“病肯定要及时治的嘛,没钱也没办法。我么,还有国家的补助,够吃就行。”

前两年收拾屋子,吴华翻出来6个记得满满的账本,都没有联系方式。很多人已经搬家了,吴华觉得留着也没用,索性就烧掉。

此后,每逢有赊账的情况,吴华也就应付了事,随便找张纸,左手潦草地记下名字和数额,手边没有纸时,嘴上一句“记到了”便草草了事。

这些“糊涂账”吴华从来没算过,也不打算算明白。

清晰的“健康账”

11岁那年,吴华被毒蛇咬伤右手。由于当时村里医疗条件差,加上缺乏急救知识,家里听了别人的偏方,舂了几副草药给吴华包扎,导致他的右手掌及手指严重肿胀、溃烂、萎缩,最后仅剩下变形的无名指和小指。

这次变故没有让吴华陷入谷底,他反而更加发奋去证明自己。“为啥想学医?那时候想着,如果我学好了,以后别人遇上我这样的事,就不会像我这样了……”吴华说。

最初,他跟着在镇医院工作的三叔吴全胜学,几个月就能熟背《药性歌括》等医书。随后,他开始学习号脉、看病、拿药,并养成了做病历记录的习惯。

虽然当时还是十几岁的娃娃,但他跟着三叔像模像样地询问、号脉、量体温、查看舌苔颜色……一套流程下来,什么病该怎么治,他都说得头头是道。“这个娃儿不简单”的评价已经在村里传开,有个头疼脑热不舒服,村民们也会来找这个娃娃问问怎么回事。

初中毕业后,吴华考取了城里的卫校,开始系统学习临床医学知识。为了克服右手残疾带来的种种不便,他强迫自己练成“左撇子”。最难的是注射,一般人都需要两只手完成,而他只有一只手好使,怎么办?

不甘落后的吴华,课上听老师讲操作要点,课下钻研调整动作。周末回家后,他便拿着家里的红苕、萝卜当练手工具,增强手腕的灵活性。

慢慢地,吴华便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顺利完成注射操作了——他用右手仅存的两根手指夹住药瓶紧贴身体以保持固定,左手握注射器完成取药、消毒……时至今日,吴华左手可以轻松完成很多临床操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