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长安:“振华中学”故事完结了,这次不是青春文学式解法

2021-08-31 08:47:19 作者: 八月长安:“

余冰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八月长安

作为“振华系列”的完结篇,《这么多年》的故事底色与已出版的“振华三部曲”不太一样。八月长安说,不希望《这么多年》的发展是轻盈、简单的结尾。

——————————

“知识改变命运,但是知识没有告诉她,什么样的命运才算好。”

在新书《这么多年》线上分享会的直播中,八月长安说,很想把书中这句话写在书封上。“书中的人物都在通过自己的故事无意识地回答这个问题,而这一次,我没有给出答案。”

作为“振华系列”的完结篇,《这么多年》的故事底色与已出版的“振华三部曲”不太一样。八月长安说,自己不希望《这么多年》的发展是轻盈、简单的结尾。“我已经写过一个《最好的我们》了,不想再写相同的一本。虽然我知道这样的故事对于青春文学类别,在一定程度上、在一些群体当中、在一定的年龄范围里,永远讨巧、招人喜欢。”

有读者评价:“八月长安已经在青春文学的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了,远到我们以为她还书写着青春,真正读过后才知道其中的内核已经是人生,和超过人生之外没有人可以寻得到答案的无常和悲凉。”

在八月长安看来,自己依然笃信“振华中学”的美好,但现在,她更想给出一个非青春文学式的“解法”。

中青报·中青网:《这么多年》的创作动力是什么?

八月长安:“振华系列”有个特点,它每一本书都是群像戏,而我一直以来的思路都是——与你擦肩而过的那个人其实也有他自己的故事,可能不是那么光彩熠熠、带有主角感的,但只要你有机会把摄像机聚焦在他身上,一定会有一个值得挖掘的故事存在。

陈见夏和李燃这两个角色在《最好的我们》中曾经出现过,但是以在走廊里跑过的“路人甲”身份出场。最初《这么多年》作为《最好的我们》番外在《萌芽》杂志上连载,原本设想5万字就结束,没想到写着写着,故事中的两个人太有灵魂了,大家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所以它现在变成了一个40万字的长篇。故事本身有了自己的灵魂,它不想结束。

中青报·中青网:为什么用“这么多年”这个书名?里面的男女主角跟《最好的我们》“耿耿于怀”有何不同?

八月长安:当时在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内心其实已经有了打算,这不再是一个振华高中为了辅助讲解耿耿和余淮的故事,不是为了给余周周这些人做配角,而是去讲述另外两个走廊里跑过的孩子的生活片段,我希望让他们两个真正呈现出自己的成长。《这么多年》已经预示了这个故事一直要写到我认为他们成长了的阶段才结束,它的跨度会很长。“这么多年”本身是一个平淡的名字,但它本身的这种平淡感和我最后呈现、想表达的东西不谋而合。

中青报·中青网:这本书封底的上架建议是“文学”而不是“青春文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如何看待青春文学?未来还会继续写这一类型吗?

八月长安:类型文学是一直存在的,青春文学作为类型文学,不是一个特别久的概念。当类型文学发展起来以后,开始有它自己的一些规矩和原则,但一直也有人在挑战这些规矩。

其实我一直在潜意识中反抗这个分类,虽然这种反抗有些“得了便宜卖乖”。这次的上架建议是文学,不是青春文学,很多想要在里面看到金句、看到青春糖果色滤镜的人,可能会有失望、愤怒的情绪,我非常理解,这就是类型文学带来的好与坏。

我的反抗持续了很多年,每年生日时我都在播报自己的年龄,这是我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变化。振华系列并不是必须要以青春文学做结尾。我自己在跨入某个年纪后,会对未来有着关于文学、关于动画片、关于各类事物的理想,在兑现和实践这些当年的理想和承诺时,往前走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中青报·中青网:“振华三部曲”给人很多浪漫怀旧的感觉,这本书却谈了很多原生家庭困境、女性职场潜规则、医疗等社会现象,是因为你更有现实感了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