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成功捕获黑洞多波段指纹

2021-04-15 16:19:15 作者: 科学家成功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可以不断的深入,最近有报道称,天文科学家们使用了19台望远镜阵同步观测,终于发现了黑洞,对于此事比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科学家成功捕获黑洞多波段指纹的更多资讯吧。

科学家成功捕获黑洞多波段指纹

来自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近200个科研机构的76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使用19台望远镜阵同步观测,成功捕获到人类首次“看见”的那个黑洞的多波段“指纹”,观测数据14日在全球公布。

人类首次“看见”的那个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黑洞的中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2019年4月10日,科学家首次发布的这个黑洞照片,是通过事件视界望远镜(EHT)于2017年4月对M87星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的观测而获得的。

科学家利用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对这个黑洞进行观测的同时,还协调了全球19台望远镜阵对这个黑洞及其喷流,开展了迄今频率覆盖最广的多波段同步观测,成功收集到2017年3月底至5月中旬的观测数据。

作为东亚地区灵敏度最高的长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中科院上海天文台65米口径的天马望远镜也参加了全球2个望远镜阵、3个波段的同步观测,天马望远镜团队成功研发了相关观测设备,并进行了后续数据分析。

“这些多波段的观测数据,就好比黑洞的多波段‘指纹’。”上海天文台台长、研究员沈志强介绍说,“人类首次看见的那个黑洞,喷流的辐射覆盖从无线电波、到可见光、再到伽马射线的整个电磁波谱。对每个黑洞而言,其在各电磁波段的辐射特征各不相同。通过收集这些辐射的‘指纹’,可以加深人们对黑洞及其喷流的了解。”

黑洞是怎么形成的

黑洞不是天体的墓穴,而是天体的遗体。在恒星即将死亡时,根据其质量的差异会形成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这三种物质是根据恒星从小到大的质量排列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恒星死亡都会形成黑洞,而只有质量较大的恒星在死亡以后才会成为黑洞。而恒星的死亡就和它们的诞生一样,在它们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会出现坍塌。在恒星诞生之时,这种坍塌的作用便形成了新的恒星,而在死亡时则成为了黑洞。

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而分子则是由原子构成,但原子也并不是最小的物质,在原子中还存在原子核,而原子核里又有一种物质叫做中子。是的,物质就是这样,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叠叠,小的物质不断层叠形成大的物质,大的物质继续层叠形成新的物质。在恒星死亡后会不断的产生塌陷,但是这种塌陷要到什么程度下才会停止呢?就是当这个恒星的核心之中所存在的物质都变成中子以后,收缩塌陷才会停止。

也正是因为核心成为了如此小的物质,最后星体也变成了一个密度极高的天体。但是由于部分恒星质量极大,即使其核心成为了中子,这个压缩过程也还是无法停止,就像吃了炫迈一样。也因为这种持续的压缩,中子和中子之间的排斥力也并不能够让它停下来,所以中子最后也变成了粉末,而这个压缩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密度特别特别高的物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黑洞了。

人类为什么一直探究外太空

行星科学促成了一种广阔的、跨科学的观点,事实证明,这对发现和试图消除迫在眉睫的环境灾难大有裨益。当你开始了解其他行星的时候,你对我们自己行星环境的脆弱以及还可能有别的完全不同的环境,会取得一种新的见解。仍然很可能有尚未发现的潜在的全球性灾难。如果确有这样的灾难,我敢断言,行星科学家在对它们的研究中将发挥核心作用。”

“选择是严酷而讽刺的。发射行星探测器的火箭助推器与向各国发射核武器的火箭是一样的。海盗号和旅行者号携带的放射性能源技术,与制造核武器的技术也是相同的。应用在弹道导弹上的追踪和导航以及防卫打击的射电和雷达技术,也同样适用于与前往其他行星的太空飞船通信和检测,适用于捕捉来自其他恒星文明发出的信号。如果我们用这些技术来毁灭自己,肯定不会再前往更多的行星和恒星进行探险。但反之亦然。如果我们继续行星和恒星的探测之旅,极端民族主义就会被进一步撼动。 我们会从整个宇宙的视角看待问题,会意识到我们的探索必须代表整个地球上的全部人类。我们的精力将投入到生存而不是死亡的事业中:加深我们对地球及其居民的理解,搜寻其他地方的生命。太空探索无人的和载人的,需要很多与战争同样的要求,包括技术和组织能力,英勇无畏的精神。假如真正的裁军能够在核战争爆发前实现,那么太空探索将使得主要国家的军工量全部投入到长期的纯洁的伟大事业中。对战争准备的热情完全可以重新投入到宇宙探索事业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