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重返CES是怎么回事?原因为何?为什么苹果重返CES

2021-07-30 01:18:32 作者: 苹果重返CE

  苹果28年后重返CES,能否开启消费电子重视隐私下一个10年?

  当众多科技巨头还没从因隐私问题连收天价罚单的 2019 年缓过来,一向以尊重隐私自诩的苹果在新年伊始就在 CES 的大舞台给他们上了一课。

  “苹果对隐私的定义是用户全权掌控,将如何使用数据的决定权交给用户。我们非常重视通过设计保护隐私(Privacy by Design)。”拉斯维加斯当地时间 1 月 7 日,苹果隐私高级总监 Jane Horvath 在活动现场如此说道。

  在这场主题为 “消费者想要什么” 的首席隐私官圆桌会议活动中,Horvath 与 Facebook 首席隐私官 Erin Egan,宝洁公司全球隐私官 Susan Shook 以及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官员 Rebecca Slaughter 共同出席会议。主持人是 Wing Venture Capital 的研究主管 Rajeev Chand,会议讨论科技企业如何在规模、监管和消费者需求方面建立隐私保护。

  这也是苹果时隔 28 年后,首次回归 CES。苹果上一次以正式身份出现在 CES 上是在 1992 年,当时,CEO John Sculley 在会上介绍了苹果创造的牛顿设备。去年的 CES 期间,它在现场的广告牌上写下了一个巨大的标语:“ iPhone 上发生的一切,都只留在 iPhone 上。”

  苹果目前使用的三种隐私保护手段

  在最新的这场谈话开始,Jane Horvath 就被问及“消费级科技在隐私问题上做的足够好了吗?”

  她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苹果的隐私观:“我们做得永远不够,应该总是努力做得更多。世界总是不断变化的,目前我们肯定没有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必须不断寻找创新式的解决方案。”

  Horvath 随后还表示,包括 CEO 库克在内的苹果管理层对隐私问题持有一致的看法,着重强调了苹果为每个新产品,哪怕是设计初期,都会配备隐私工程师和隐私律师,一起和其他工程师合作开发。

  在随后的讨论中,Horvath 列出了苹果目前使用的三种隐私保护手段。

  第一类是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这是业界常用的数据匿名化手段之一。该技术会通过算法在收集的数据中主动加入数学噪声,类似于人为添加或删除小部分数据,使得这些数据难以被精准归类和识别。

  显然,这种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数据的实用性,但在大规模统计学分析或提取整体趋势时依然有效,因此可以做到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保护用户隐私。

  Horvath 指出,苹果在推荐常用 Emoji 功能上使用了这种技术,既可以保证用户的使用习惯是安全的,同时也不影响对 Emoji 使用数据的统计。

  第二类是数据本地处理(On-device processing)。Horvath 表示,得益于当今手机等移动设备强悍的计算性能,很多运算任务和模型都可以直接在设备上处理,无需发送信息到服务器上。

  她举例称,苹果设备的照相和人脸识别等功能中,会使用到一系列深度学习算法,所需的算法都在设备上运行,涉及的信息都储存在设备的加密芯片中,苹果无法获取。

  第三类是随机标识(Random identifiers)。在使用苹果设备时,像是 Siri 和地图等服务无法避免地会向服务器发送数据,这些数据中代表用户的标识符是随机生成的,而非 Apple ID。如此一来,苹果虽然知道某个用户生成了数据,但没有办法分辨是谁。

  除此之外,Horvath 还重申了端到端加密技术的重要性,以及苹果对数据收集最小化原则的理解和实践。她以 Siri 语音助手为例,称用户在询问天气时,苹果只会使用精确到城市的位置数据,而只有在用户询问附近的加油站或者超市时,苹果才会收集经纬度等精确地理信息。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将隐私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小化了,”Horvath 总结道。

  直面隐私保护进行创新

  纵观全球科技具体,恐怕也难以找到比苹果更适合谈论尊重隐私的公司。

  Horvath 自 2011 年 9 月起担任苹果的隐私主管。也同样是 2011 年,苹果推出了首款带有人工智能的 iPhone——一个名为 Siri 的语音助理可以回答用户的问题并帮助管理日常生活。

  但这也意味着,手机作为一款电子产品开始能够更深入地渗透到用户的生活细节中。大约在那时候起,苹果开始在消费科技领域加强其保护隐私的承诺,此后也被认为是一众硅谷巨头中在用户隐私保护中的佼佼者。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