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医院的御医有哪些群体?多元化的清宫御医群体!

2021-01-04 06:04:49 作者: 清朝太医院的

  今日小编为咱们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御医的文章,欢迎阅览哦~

  一般所说的御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御医是指太医院的一个官名,自上而下别离有院使、院判、御医、吏目等。但在清代的文献中,咱们发现一个广义的概念,御医往往是一个总称。上至院使,下至吏目,太医院里的各级医官都称之为御医。

image.png

  别的,从一些实例中发现,但凡为帝后服务,或听候皇帝调遣、奉旨为病家诊治的医师都可以称之为御医。换言之,清代御医规模很广,太医院一切医官、各地征召来的名医、钦点进宫的民医或通医之人、部分蒙古医师、喇嘛大夫等都曾充当过御医,他们构成了多元化的清宫御医集体。

  一,太医院医官

  太医院是御医集体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宫中的医疗保健大任。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一月二十八日的一件满文题本,表明晰御医的责任:“我等既出而承应宫内班侍,救治患者,当不分昼夜,慎重当心,以效犬马之劳,此乃本分理应所当之事,我等毫不勉强。”

  由于服务目标和活动区域的特别性,因而,在必定程度上对太医院医官的调查,实际上也就是对宫殿医事活动的探究。惋惜的是清代太医院医官以医术获取功名利禄,大多没有著书立说,加上特定的服务、医疗目标决议了其秘不示人,不为外人所知,因而他们在医学史上留名的屈指可数。

image.png

  虽然青史留名的太医院御医很少,但他们的医术仍是不容置疑的。依照常规,进入太医院需求经过严厉的铨选,然后才干进入教习厅(同治五年改为医学馆)学习数年,要通晓《素问》、《难经》、《本草》、《脉经》及重要的方书。最终经过考试才干成为御医。

  事实上,太医院医官并非都是太医院培养出来的,有的医官是从民间选拔而来的。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太医院有御医、吏目等105人,而每天在宫中轮值需用110人,可谓差多人少。

  鉴于这种状况,太医院采纳应急办法,在各省民医及举、贡、生、监有职衔人内,选拨通晓医理、甘愿效能者,经过调查后,斟酌选取。

  二,各地应召进宫的名医

  经过考试成为太医院医官,并进而在宫中服务是成为御医的正途。正途之外,还有其他途径,如应清廷征召、由督抚保荐就是其间之一。应召进宫的这些医师,或是民间名医,或是有官职的通医之人,进京后并不入太医院编制,只是以应召医师的身份在宫内服务,留京供差之费,由内务府发给。

image.png

  出宫后,以行医为工作的仍旧悬壶济世。如孟河医派的四大名家之一的马文植,光绪六年(1880)由江苏巡抚吴元炳推荐为慈禧太后看病,在京居留9个月后,回到客籍重操旧业;有官职者持续自己的宦途,并且依据效果的好坏,或升官或降职。如陈秉钧为光绪帝医治时有突出表现,被敕封为刑部荣禄大夫。

  有清一代,作为一种弥补方法,清廷时常向各地命令,征召民间医师或通医之人进宫效能。如雍正七年(1729)冬季起,雍正帝身体不适,到了次年二月病况加剧。及至五月初四日,怡亲王允祥病逝,又给了他沉重打击。为此,雍正帝向田文镜、李卫等宣布谕旨,表达了从民间寻找良医的志愿,上谕说:

  “可留神拜访,有内外科好医师与深达涵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倘遇缘访得时,必勉强劝导,令其乐从方好,不行迫之以势。厚赠以安其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优待送至京城,朕有用途……”

  从这道上谕中不难发现,除了医师之外,道士相同也是挑选的目标之一,这也从旁边面反映出雍正帝较为崇尚方术。晚清时期,各地督抚从民间保荐名医为帝后看病的现象层出不穷。

image.png

  三,钦点进宫的名医或通医之人

  这种方法较为特别,这些行将成为御医的人,在进宫之前其名字和医迹已为清帝所知,由于名声而被钦点进宫,这方面的案例在清宫档案中也较为多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