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官员选举制度!汉武帝的选官的准则是什么?

2021-01-05 15:27:44 作者: 西汉的官员选

image.png

  武帝时期“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两大类。“常科”便是每年都会举行的科目,武帝时期的常科包含孝廉、察廉等。“特科”便是不定时举行的科目,武帝时期的特科包含秀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茂才”)、贤能方正、孝弟力田、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等。

  其间“常科”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孝廉”科(前134年始设),“孝廉”指的便是“孝顺父母,就事廉正”之人。“孝廉”科属清流之目,有别于靠庇荫当官的“任子”和靠金钱当官的“赀选”,“孝廉”不问身世,不问金钱,只问德行、才干,因而它被汉朝学子视为官员提升的正途,为世人所爱崇。

  从武帝开端,各郡国每年都需向朝廷推荐孝一人,察廉一人,被举为孝廉后,会先前往郎署做郎官,然后朝廷会在一年后对这些郎官进行查核,查核合格者就会被赐予官职,或在中心任尚书、侍御史,或在当地任县令、长、丞。而若不合格者则会被调换,一起推荐者也会被赏罚,如此就可避免一些别有存心的当地官以权谋私胡乱引荐人。

image.png

  而“特科”中最为重要的是便是“贤能方正”科(始于前178年,这一年文帝下诏:“举贤能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史记.孝文本纪》),“贤能方正”指的便是有才干,德行好,又正派,又勇于直言犯谏的人。汉时“贤能方正”科一般只会在灾异危险之际举行,借此匡正帝王的过错,因而它属“特科”,而非“常科”。其时皇帝会下诏让当地上的官员推荐所赵辖区内有才学、有德行,又正派的人,然后将其送往朝廷,由皇帝直接进行查核,而皇帝则会依据他才干的凹凸,来颁发其官职。

  可以说“察举制”的呈现在必定程度上打破了官僚富豪关于朝政大权的独占,尽管此刻西汉朝政大权大部分仍然还把握在权贵的手中,可是自此开端,个人的社会布景、家庭身世、财富状况不再是西汉选拨官吏的仅有依据。此刻当地上只需有真知灼见的,不管身世怎么,不管赤贫与否,都有入朝为官的时机,如此这个时分布衣与权贵开端有了一丝的公正。

image.png

  当然“察举制”在武帝刚推广的时分其实并不顺畅,其时有权利推荐的官员关于此事并不活跃,他们或是惧怕自己的后代因而得不到官位,或是惧怕举人不妥,然后让自己背上职责,总归便是对“推荐”一事很不上心。

  因而在“察举制”施行的开端几年,“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汉书.武帝纪》)这样一年下来全国各郡国连一个人都不推荐的状况是屡次产生。为此,汉武帝为了根绝此事的再次产生,前128年武帝下诏:“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武帝纪》),便是之后每年各郡国有必要要推荐孝廉各一人,假如没有或治罪,或免官。

  如此,在武帝使用法则来强制的在全国推广“察举制”的做法下,“察举制”开端成为了两汉用来选拔官吏、委任官吏的首要准则。

  之后在前124年,汉武帝在推广“察举制”的一起,又采用了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全国之士”的主张,在长安顿“太学”,设《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博士,然后又在公孙弘“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的主张下,开端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名曰“博士弟子”。随后全国学子不管何身份,只需有才干,通过查核就能成为“五经博士”的弟子。

image.png

  当然武帝树立“太学”的意图可不是为了让赤贫子弟学到常识,而是为朝廷选拔人才。因而,武帝时期太学每年都会举行一次考试,名曰“岁试”,其时只需“博士弟子”可以把握五经中的其间一经,然后通过这一经的考试就可被委任官职。

  “岁试”中最常用的一种考试方法便是“射策”(《汉书.儒林传》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社科射策,劝以官禄”),“射策”的考法便是由主考人依据儒经内容提出若干问题,然后由“博士弟子”自行抽出一二道题来作答,之后主考人就依据学生的回答来定出成果,得甲等可直接在中心任“郎官”,得乙等则可取得补吏的身份,然后分配至当地任职,当然大多数都是作为当地官的掾属(辅佐当地官管理当地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