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乾隆皇帝关于这种异己思维更是将防微杜渐与防患于未然之做到极致,加剧闭关锁国之国策便是实例,大清王朝简直完全与世隔绝。
上图_ 南怀仁(1623年十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岁),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籍清代天文学家、科学家
反观罗曼诺夫王朝,敞开程度远在大清王朝之上。西欧科技迅速开展,文明程度是一日千里,但东欧之开展仍是相对滞后的。因而,大力开展科技与军事,然后跟上欧洲开展之潮流,成为罗曼诺夫王朝的燃眉之急。刚好,这一时期西欧教派之争日益严重,许多有名位、有才能的人才被逼流亡海外,而这些人才刚好弥补了罗曼诺夫王朝开展所需的人才缺口。
这些外国人以及他们的后嗣们深得彼得一世之信赖,他们在罗曼诺夫王朝都是身居要职,要么是左右朝政的大改革家,要么是科学技术与现代化工业与军事的缔造者,要么便是总督一方的当地大员,这些人为罗曼诺夫王朝之兴起立下了不可磨灭之功劳。
并且在彼得一世死后,继任者们保持着这种敞开的惯性,到叶卡捷琳娜二世上位之后,更是将其发扬光大。这位女皇很有意思,她本是普鲁士人,她即着重俄罗斯帝国幅员辽阔,标榜中央集权之必要,一起又接收西欧反封建新思潮,至少与那些推进新思潮的有识之士们谈笑自若,这些是无论怎么都不会在我国封建王朝产生的。
上图_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年5月2日—1796年十一月17日),后世敬称其为叶卡捷琳娜大帝
不同之处二:不同的思维意识决议国家的政体准则
前文提及,君主之间不同的思维意识决议国家的敞开程度,而这种敞开程度也直接反映在国家之间准则之差异。18世纪的中后期,这两个王朝敞开程度之差异,在政体准则上体现地酣畅淋漓。
大清王朝的乾隆皇帝以为国家承平盛世,志足意满,后世后代只需保持而无需开辟,这种短视思维体现在准则上便是全面推行闭关锁国。
上图_ 乾隆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
而罗曼诺夫王朝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主意与乾隆皇帝天壤之别,她的思维意识绝不只是逗留在罗曼诺夫王朝偌大的疆域,她是要放眼欧洲,乃至是国际的。她深知西欧各国科技水平之高明,理解西欧人关于自己王朝的不屑与轻视,更知道环顾四周都是自己的敌人或潜在敌人,这一切都在促进着这位女皇的进步心,她终身致力于改动罗曼诺夫王朝糜烂的准则与提高军备力气,总算让罗曼诺夫王朝在欧洲有了话语权。这也正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可以与彼得一世齐名为“大帝”之原因。
而这种意识形态之差异终究导致的后果便是《中俄北京公约》和《中俄瑷珲公约》,罗曼诺夫王朝的后人们总算完成了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之遗志,将远东也便是我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之土地据为己有,然后全面完成具有远东领海权之愿望。换句话说,虽然罗曼诺夫王朝在女皇之后有了下坡路,可是实力已然甩出你大清王朝好几条街,纵然心中有无尽愤怒,因为实力不济也无力回天。
上图_ 清朝官员使用比较先进的古代,勘探天文学
学习前史以及评论前史人物之意图并不只是逗留于人物本身,更要以史为鉴,检讨本身。说实话,大清王朝的帝王们,尤其是康雍乾三代帝王,在我国封建王朝之中,个个都是鹤立鸡群之人物,可是假如将他们放入国际之林,与同年代西方国家一些君主与领导人比较,无论是学问仍是格式,都显得“矮人一节”。笔者以为,形成如此为难之局势,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缺少进步心。
关于放眼国际的罗曼诺夫王朝来说,对占有疆域之热心便是他们的进步心,虽然这并非正义,而关于着眼于“一亩三分地”的大清王朝来说,怎么守成成了大清王朝帝王们更首要之使命,这“进”与“守”之分,正是两个王朝不同的跋涉轨道,孰强孰弱已然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