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D“无畏”俯冲轰炸机有多厉害?历史上有哪些关于它的故事?

2021-01-09 23:45:09 作者: SBD&ld

  今日小编给我们带来SBD“无畏”爬升轰炸机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同看一看。

  《决战中途岛》这部前史战役电影无疑震慑了许多的观众,在片中美军的爬升轰炸机冒着日本军舰密布的防空火炮进行爬升轰炸的局面令人震慑。爬升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最英勇的对舰合计战术,只要最“无畏”的勇士才是最浪漫的。今日小编就雷根我们一同聊聊在电影傍边呈现的美国SBD“无畏”爬升轰炸机。

image.png

  日军战舰强烈的防空炮火爆破的黑色烟团简直布满了整个天空,迎着扑面而来的高射炮火,美军爬升中轰炸机开端爬升进犯。

  4000英尺(约1200米)!

  3000英尺(约900米)!

  2000英尺(约600米)!

  1800英尺(约540米)!

  1500英尺(约450米)!

  1200英尺(约360米)!

  投弹!

  射中!爆破的烈焰浓烟敏捷翻滚而起!

image.png

  借助于现在先进的电影特效技能,将如此严峻剧烈的战役局面传神复原了,没有一点点的艺术夸大,其时爬升轰炸便是这样,从4000英尺开端爬升,直到2000英尺投弹,有些飞翔员为了确保投弹射中,乃至到1200英尺才投弹。而这段爬升而下的飞翔间隔,即便是面临密布如雨的炮火,都是不能进行任何改动航向的闪躲,所以这段时间短而绵长的航程就被称为——“逝世航程”,是极端风险的,彻底靠着飞机的速度优势,还有命运,才干完结爬升、投弹、脱离这一进犯的整个进程。

  爬升轰炸战术,最早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步开展到高峰。因为其时遭到投弹瞄准炸弹制导等方面的技能约束,投弹射中精度很低。而爬升轰炸则是在其时条件下确保射中精度的仅有可行办法。二战时,纳粹德国为了闪击战空中准确对地援助的需求,研制出了闻名的JU-87 “斯图卡”爬升轰炸机,而“斯图卡”(Stuka),便是德语爬升轰炸机“Sturzkampfflugzeug”的缩写。“斯图卡”爬升轰炸机在对地上点状方针的准确进犯中的确体现不俗,因而也引领了各国争相开展爬升轰炸机。

  可是爬升轰炸的缺点便是在面临防空火力,尤其是制导防空兵器(如VT近炸引信)时风险性很高,一旦对方把握了制空权,在战役机和防空火力的两层阻拦下,爬升轰炸就无异于自杀。所以当防空兵器和炸弹制导化逐步遍及之后,爬升轰炸也就隐姓埋名了。

  再回到爬升轰炸,毋庸置疑,每一次爬升进犯,都是在和死神亲吻;每个爬升轰炸机的飞翔员,都是真实最无畏的勇士!

  而他们的座机,便是SBD“无畏”爬升轰炸机!当之无愧的“无畏”!

image.png

  1934年,美国水兵航空局开端着手开发新一代舰载爬升轰炸机。水兵的投标计划一出台,布吕斯特、马丁、沃特和诺斯罗普等多家航空公司就拿出了各自规划计划,加入到竞赛中来。其时绝大多数参加竞赛的飞机制作商都以为,传统的双翼飞机尽管速度较低,但低速功能好,起降滑跑间隔短,所以正好契合舰载机的需求。唯一只要在其时的美国航空界有着“天才”之称的约翰·诺思罗普爱用了其时非常先进的下单翼布局和全金属半硬壳结构规划。诺斯罗普以为,航母对飞机起降功能的要求并没有幻想中那么严苛,通过核算和规划,速度较快的单翼飞机也相同可以在航母上起降。

  诺斯罗普的前卫规划很快引起了美国水兵的注意力,并终究选中了他的规划计划,要求他制作一架原型机,并赋予了原型机XBT-1的编号(X表明试验机)。为了避免诺斯罗普的规划如果失利或许影响新一代舰载爬升轰炸机的研制进展,水兵还责成沃特公司在这一规划基础上开发一种下单翼机型作为备选(也便是后来的 SB2U“守护者”爬升轰炸机)。

  XBT-1的主起落架可以收入主机翼,只显露下半截的机轮。机翼则是蜂窝结构。这种机翼结构不啻于航空规划上的一次革新,可以使单翼飞机摆脱了结构的约束。不过,蜂窝结构也有缺点,便是机翼不能折叠,这对需求充分利用航母空间的舰载机显然是晦气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