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抵御契丹铁骑的终极利器,“水长城”是什么样的?

2021-01-17 23:45:16 作者: 北宋抵御契丹

  这时,有一个名叫何承矩的河北守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于顺安寨西开易河蒲口,引水东注至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滋其陂泽,能够筑堤贮水为屯田,以助要害,免蕃骑奔轶。”(《宋朝诸臣奏议》)

  宋辽坚持时期,以白沟河下流为两国的分界线。白沟河以南的今白洋淀、文安洼一线,多沼地凹地。

  欧阳修说:“河北之地,四方不及千里,而缘边广信、安肃、顺安、雄、霸州之间,尽为塘水,民不得耕者十八九。”(《论河北产业上时相书》)

  所以,为了避免契丹铁骑南下,何承矩才提出了这样的对策:西起今日的河北满城县北山,经清苑、高阳、雄县、霸州等地,东至泥姑海口,衔接沿线的大清河等几条支流与30余处洼淀,构成一道连绵450多公里的水上防地。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开挖途径,使塘泊之间连成互相交流的水系网络,犹如一道“水长城”。

image.png

  何承矩自幼随父亲在河北征战,对河北区域的边防、水势地势十分了解,并且,他也十分了解契丹人的习性:他们尽管拿手骑射和奔袭,但只适合在平原区域势如破竹,不习水战。这种使用天然水网改构成的“水长城”,正好是用己之长,攻敌之短,优点清楚明了:

  1、比起宋琪提出来的掘开黄河和建筑长城比较,这个计划工程量比较小,只要把现有存在的河流湖泊沼地挖通连片即可,再辅以少数堡垒即可。

  2、它施行起来也比较荫蔽,给辽国人的印象是在兴修水利种田,而不是大修防护工事,因而不会引来敌人的打扰和损坏。

  3、这些区域多盐碱地,原本不适合栽培旱地作物,假如引水淹地,改种稻田,还能够大兴屯田,补助军用。

  宋太宗听了何承矩的建议,大喜:“复幽蓟,灭林胡有日矣!”(《宋会要》),当即决定赞同,并录用何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发诸州戎马一万八千人,施行“水长城”建造工程。

image.png

  三、“水长城”的成效

  1、军事成效

  因为皇帝的大力支持,“水长城”计划在当年就付诸施行。但一开始,“水长城”并未发挥应有的效能。

  因为开始北宋仅从保州东部的南易水往东建筑,保州北部和西部没有开挖,仅仅派兵驻守,而这儿刚好最适合契丹铁骑跋涉,等所以给辽军南下留下了一个口儿。

  公然,在“水长城”建筑的第二年,辽军就三次从这儿南侵宋境,纵兵大掠。

  之后,鉴于这个军事危险,何承矩再次向朝廷建议,让“水长城”持续向西挖,一向连续到了西山,堵上了辽军南下的仅有通道。

  终究,北宋建成了西起西塘泊,东至泥沽海口,全长近千里,连绵七座军州的“水长城”。

image.png

  “水长城”沿途汇集了河流19条,淀泊30个。其全线分为了8个区段,设置堡垒26座,军铺125个,战士3000余人,还有战舰100余艘来往巡警。这关于不善水战的辽兵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震撼。

  能够必定的是,有了“水长城”,河北与辽国接壤的军州,因被水系相隔而变得易守难攻,这为北宋极大地减少了驻军数量和军费开支。

  依据《宋史》记载,从“水长城”凿通后的公元988年到公元995年之间,总共发生了五次契丹侵略,宋军五战三胜。

  而到了宋真宗年间,辽兵入寇更甚,从公元999年到公元1004年,辽军总共侵略六次,成果宋军六战四胜。

  即便是到了金末元初,蒙古军从河北南下时,也遇到了“惟燕南雄、霸数州乃三关旧地,塘泺深阻兵不能入”(《大金国志》)的行军困难,可见,即便是到了金元之际,“水长城”约束马队势如破竹的效果依然存在。

image.png

  2、经济效果

  从唐末到五代、宋初,因为河北比年战乱,土地荒芜,因而,在河北驻守的二、三十万宋军的吃饭问题,就显得十分扎手。北宋不得不靠从南边向北方军镇运粮保持,中心的损耗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