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抵御契丹铁骑的终极利器,“水长城”是什么样的?

2021-01-17 23:45:16 作者: 北宋抵御契丹

  北宋抵挡契丹铁骑的终极利器,“水长城”是什么样的?下面小编为咱们具体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宋朝初年,因为宋太宗两次北伐失利,未能夺回燕云十六州,导致北宋失去了一道重要的天然北方屏障。而辽国却占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势之利。

  契丹铁骑能够在宽广的河北平原上纵横奔跑,加之北宋国都开封无险可守,辽兵一旦渡过黄河,便能直接要挟开封的安全。

  因而,对北宋来讲,河北的防护就变得火烧眉毛。范仲淹曾说:“国家御戎之计,在北为大。”包拯曾说:“河北者,国家底子之地,存亡系焉。”

image.png

  尽管宋辽在签定了“澶渊之盟”后,两边简直无战事。但仅凭一纸合约,就梦想能保境安民,不免过分单纯。

  所以,北宋在河北一带的屯兵备战,一向没有懈怠,其守军乃至终年保持在二、三十万人以上,并且,北宋还在河北东部无险可守的区域,修筑了很多的防护工程。其间,最招引眼球的,莫过于被称之为“水长城”的水上防护系统,可谓抵挡契丹铁骑的终极利器。

image.png

  一、北宋边防战略思维的改变

  要了解北宋为何要修一道“水长城”,咱们有必要回忆一下,北宋北方边防思维的改变进程。

  公元93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交换辽国的帮助,将幽州、蓟州等十六州送给了契丹人。从此,契丹人就好像是拿到了华夏王朝家里的大门钥匙相同,来去自如。

  后周世宗柴荣时,从前克复了两州三关之地,但因为柴荣忽然病重逝世,北伐戛然而止。

  北宋树立后,宋太祖实行了“先南后北”的一致战略,把最难啃的骨头契丹放在终究。可是,关于对辽用兵问题,宋太祖仍是持谨慎态度的,他设了一座“封桩库”,预备积储金钱以作为赎买燕云十六州的本钱。依照他的主意,假如赎买不成,再考虑发兵攫取。

image.png

  但他的弟弟宋太宗却以为,这纯粹是一厢情愿,赵光义曾说:“先皇居常焦心劳虑,以经费为年,何其过也!”(《宋朝现实类苑》)

  所以,宋太宗于公元979年、公元986年两次出动军队北伐,但皆遭失利。尔后,辽国为报复北宋,多次大举南侵,直至两边签定“澶渊之盟”,罢兵休战。

  “澶渊之盟”的签定,既标志着北宋承认了辽国占有燕云的合法性,也宣告着北宋被逼消沉防卫年代的到来。

image.png

  二、“水长城”防护系统的提出

  古代华夏王朝防护北方游牧民族的首要手法,便是设关置镇,据险看守。北宋不能凭借着长城和燕云区域的崇山峻岭防卫,那就只能人工设置巩固工事了。

  在河北宋辽边境上,北宋除了加强乡镇、堡寨建造,以增强其防护能力外,便是使用好现有的河流、湖泊,在“水”上做足文章。

image.png

  宋太宗时期,宰相宋琪从前向皇帝提出了这么两条设防计划:

  1、掘开黄河大堤,让河水漫灌河北,使之成为一片湖泽,这样就能够推迟契丹铁骑的进攻,维护华夏无忧。

  2、抛弃北方部分疆域,在河北沧州、定州与太行山脉之间建筑长城。

  宋太宗听到这种定见,当即予以否决:“若乃决大河,筑长城,徒以示弱,为子孙笑。”(《宋朝现实》)。

  很显然,掘开黄河大堤,以水设防,尽管能够到达阻滞契丹铁骑势如破竹的效果,但也会构成北宋千里沃野尽失,大众颠沛流离。而自动抛弃疆域去修长城的做法,也相同是费时吃力。

  更为要害的是,这两种显得很怂的方法,实在是简单糟人嘲笑,让宋太宗脸上愈加无光。

image.png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