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我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征,“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穿”。《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一致的封建国家树立过程中思维文明交融的成果。杂家作品以战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杂乱。又因杂家作品皆以道家思维为主,故有人以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门户。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以为「杂之广义,包罗万象」。胡适先生在其《我国中古思维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曾经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今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讨先秦汉之间的思维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现实。”杂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另一是撰写《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杂家在前史上并未怎么显赫,尽管声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践上撒播下来的思维不多,在思维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 现代科学越来越细化,“杂家”这称谓,现在基本上说的便是此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通晓的意思。
建议
杂家的特征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是以道为本集合众说,兼收并蓄,但是经过收集各家言辞,遵循其政治意图和学术建议,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建议。为了打败其他门户,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门户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点。但是,任何一个门户也都有其特征与利益,而“杂家”便是充沛的使用这个特征,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维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政策。
作品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杂家作品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伍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间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为代表作品。杂家作品当今只留下《吕氏春秋》、《淮南子》、《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
《吕氏春秋》
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安排属下门客们团体编纂的杂家作品,又叫《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其时正是秦国一致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爱崇道家,必定老子的思维,一起以道为主,交融儒、墨、法、兵众家利益,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品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意图在于归纳百家之长,总结前史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秦国控制供给持久的治国战略。
书中还提出了“法六合”“传言必察”等思维,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要素。一起,书中还保存了许多的旧说风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阅价值。别的,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维,应该加以分辩。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排,表明了他对《吕氏春秋》的注重。东汉的高诱还为其作注注释,以为此书“大出诸子之右”,即超过了诸子的成果。《汉书·艺文志》则将该书列入杂家,所以以儒家学者不再注重。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对》,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能够作为参阅。
《淮南子》
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编著的杂家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又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撒播内二十一篇。《淮南子》以道家思维为主,糅合儒、法、阴阳五行等多家思维,并从唯物主义的视点提出了“道”“气”等的学说和观念,一起还包括和保留了许多自然科学史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