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巾起义能够撼动大汉国本?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0-12-08 22:39:27 作者: 为什么黄巾起

  《三国演义》以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开篇,起义的筹备以及各种措施纲领,在公元183年已经确立。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汉灵帝的种种暴政,加上天灾人祸横行,天下许多州郡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游民。此时,张角出现,以“太平道”号召民众,掀起了一场震动天下的黄巾起义,成为汉末大乱最直接的导火索。

  三演义中,黄巾义军多是以反贼面目出现,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最大的功效就是成就了野心勃勃的各路诸侯.比如曹操得势,就是招降了30万青州黄巾。正史中的黄巾军,很强大,多次大败朝廷正规军。黄巾之乱的最后消灭,和演义中的刘曹孙三杰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由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兴起迅速,衰败也快,前后不到一年,就被朝廷剿灭。虽然之后也有起义军标榜自己是黄巾,不过主力已丧,影响甚微。

  黄巾起义短短数年间迅速崛起,其浪潮之大,几乎把东汉王朝的巨轮直接掀翻。

image.png

  那么,黄巾起义为何成为能够撼动汉朝根本呢?

  其一,有宗教外衣。张角宣扬自己有南华老仙传授的三卷天书,能呼风唤雨。张角自号“太平道人”“大贤良师”。古代各种起义、政变,都喜欢用一些迷信手段。只要是披上宗教外衣,增添神秘色彩,事情的成功率就高了。像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也是以黄河石人出,弥勒佛降世号召民众。

  其二,有民众支持。中平元年正月,瘟疫流行,奸佞当道,几乎没有什么救治措施。张角散施符水,为百姓治病,百姓感恩戴德,他从此获得了民众支持。秦代末年,人们不堪重赋和劳役不得不造反。隋代末年,隋炀帝倾国远征高丽,若非天灾人祸,老百姓不会铤而走险。

  但是,即便是汉末大乱,朝廷当中也有许多贤德官员秉持公义。官僚阶层并没有沦落到腐朽不堪的地步。东汉王朝在一些官员和百姓心中多少还有些威信。是以终曹操一世,始终不敢篡汉自立。

  其三,有严密组织。张角有徒弟五百人,据说个个能画符念咒。张角将这些人分散到全国各地,发展各自的人马。以往起义,往往集中一地,然后扩展。张角率领的“黄巾起义”是在全国各地同时起义,声势,影响,都达到空前。张角将全国各地徒众,分为三十六方,大的有一万余人,小的有六七千人,每个地方的首领都自称将军。也就是说,张角设立的三十六方,主要是以区域作为划分的依据,一如汉朝在全国设立不同的州郡。且各地首领都有比较独立的权力,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样做有好处。

  其四,有统一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句话简单明了,告诉人们,代表“苍天”的东汉朝廷已经要灭亡了,而代表我们穷苦百姓的“黄天”应当建立。苍天,黄天,既有颜色的对比,更有政治内涵的不同。“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相约全国各地的太平道徒众都在甲子年发动起义。

  还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要想在各地同时举世,不可能临时通知,于是张角苦心设计,甲子年既是老百姓们认为六十年一甲子的第一年,又象征除旧布新;天下大吉,既是说甲子年是个好年头,又是说甲子年我们同时起义。参与起义的民众基本上没有文化。口号通俗易懂,便于落实。

  其五、有区别措施。一旦起义爆发,往往会陷入混乱,如何避免在战争中自己或者家人免受伤害,张角竟然也想到了。他让参与起事者在门上写上“甲子”二字。既不会让官府注意,又可以让组织内部的人知道。交战时以黄巾裹头,免得误伤。这种手法也为以后的农民起义所效仿。

image.png

  其六,有朝廷内应。和大泽乡起义不同,陈胜吴广被逼无奈,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是蓄谋已久。连朝廷十大常侍之一的封谞都被张角收买了,可见准备充分。张角同学精通官场心理,封谞虽然是“十常侍”之一,可却经常受到张让等人的欺凌。封谞要上位,就必需借助他人的力量和大量的金钱。张角投其所好,两人一拍即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