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主要有什么成就?《史记》中的思想是什么?

2020-12-15 14:54:36 作者: 司马迁主要有

  司马迁的首要成果及思维是什么?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著作

  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奋编撰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结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开始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敬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image.png

  “史记”本来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作也正是参阅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但后来由于《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司马迁完结《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开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樵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势,八书以详准则,列传以志人物,然后

  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必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规模,信史家之极则也。”

image.png

  货殖思维

  司马迁《货殖列传》的开篇,即引证老子的至治抱负,并且全篇从头到尾都被道家“适应天然”、“无为而治”的天然主义思维所笼罩。

  开篇所引《老子》曰:“至治之极,邦邻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接着是司马迁自己的话:“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这段引文省去了《老子道德经》原文中“小国寡人,使有什佰之器而不必,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几句,并补入了“至治之极”四个字,由此可见司马迁对《老子》这段话的注重,而紧接着引文而来的便是司马迁自己的观念——“必用此为务”。

  在这里,司马迁表面上是引证老子的话,实际上是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开展了的至治抱负。他保留了道法天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怎么的思维,表现了深得道家精华的“与时搬迁”思维(《史记太史公自序》)。

image.png

  司马迁的这种至治抱负,其中心是天道天然,要旨是公民的足欲。司马迁的至治抱负堪与孔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的大同抱负相并论,差异在于后者重次序组织,而前者重天然演进。王充在《论衡命禄》中引证“太史公曰”,进一步归纳了司马迁的“天道天然观”思维。太史公曰:“富有不违贫贱,贫贱不违富有。”“夫富有不欲为贫贱,贫贱自至;贫贱不求为富有,富有自得也。春夏囚死,秋冬王相,非能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