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的内容是什么?它为何能让李斯闻名天下?

2021-08-27 06:15:53 作者: 《谏逐客书》

  一次,他对秦王说:“要想做成一番事业,就要抓住时机。穆公时秦国很强,但秦国没能完成霸业,这是因为当时时机不成熟。孝公时,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连年互相征伐,秦国趁机强大起来。现在,经过了六代君王,秦国仍然是最强大的国家,您又如此贤德,现在消灭六国易如反掌,正是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啊!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六国中有国家再次强大起来,即使是黄帝那样的人物出现,恐怕也难以完成统一了。”

  李斯还建议秦王从各国内部削弱它们。他提出:“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简单说来,李斯的办法就是把六国的人才挖到秦国,那些挖不过来的,就派人刺杀了或者离间了,总之不能让六国中那些有安邦之才的人在庙堂。而对于具体的灭六国的方案,他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

image.png

  秦王对李斯的这些建议十分赞赏,于是就提拔他为长史。从此,李斯就进入了秦国的决策层,成为秦王智囊团里的重要人物。

  按照李斯的建议,秦国运用政治、军事、外交、间谍等手段,收买六国的重臣,刺杀它们的谋士,离间它们的君臣关系,六国的国力变得更加衰弱,而秦国却更加强盛。不久,秦王就因李斯出谋划策有功,拜他为客卿。

  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眼看就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一件震惊秦国的间谍案发生了。这一间谍案的主谋就是郑国。

  郑国是韩国人,是当时驰名列国的水利工程师。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又处于中部的四战之地,饱受兵祸。在嬴政继位前,秦国就表现出了一统天下的姿态。嬴政继位后,励志统一六国,韩国连年被秦国打,是最恨秦国最怕秦国但也是最无能为力的国家。但面对即将到来的灭国之灾,韩国还是想出了一条削弱秦国的“妙计”,以求能继续苟延残喘。

  这条韩国人眼中的妙计就是派郑国去秦国修建郑国渠。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大兴土木,就派郑国去游说秦人。郑国到了秦国后,建议秦国修一条连通泾水和洛水的运河用来灌溉。他的目的是想借修渠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让秦国暂时无力东顾。

  韩国的这条所谓妙计是典型的“坏心办好事”。郑国渠修成后,秦国的国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又有了关中这一块天府之国,最终秦国就是依靠关中和巴蜀两块宝地作为物资供应基地,平定了六国。

  嬴政亲政后,迅速平定了嫪毐之乱,然后又铲除了吕不韦势力。不久,他就查出了郑国的间谍身份,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正直嫪毐和吕不韦事件之后不久,嫪毐、吕不韦、郑国,这三个人都是外国人,都做了不利于秦国或秦王的事。因此,这件事情发生后,秦国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一批秦国的宗室大臣纷纷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

  秦王听后,就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自然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边收拾行囊边向秦王上了名垂千古的《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