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的内容是什么?它为何能让李斯闻名天下?

2021-08-27 06:15:53 作者: 《谏逐客书》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有感而发,自己确实对这件事颇有感悟;另一方面,他在秦国的事业刚有起色就被驱逐,心有不甘。他上这篇文章是希望秦王能回心转意。

  这篇《谏逐客书》,气势磅礴,论据充分,是秦代文学中少有的精品。而且,它言词恳切,切中秦国要害,有极强的感染力。因此,《谏逐客书》得以流传千古,并成为李斯的代表作。

  李斯先举例说:“从前秦穆公用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都不是秦国人。但秦穆公用了这五个人,称霸了西戎。秦孝公重用的商鞅,秦惠王用的张仪,秦昭王得到的范雎,也都不是秦人,但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了他们,才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客卿对秦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

  李斯还说,秦王的美女、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他国,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客卿却要驱逐呢?难道大王只是看重珠宝,而对人才却不重视吗?这样做只能加强他国的力量,不利于秦国统一天下。

  历史上普遍认为嬴政是个暴君,但这并不影响嬴政是个明君,明君与暴君,都只是秦始皇的一面而已。在对人才的任用上,嬴政大多数情况下都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这次也不例外。看完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嬴政幡然醒悟,毅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立即下令取消逐客令,将李斯追回。李斯仍任原职,其他的客卿也都被请了回来。

  不久,本来难免一死的郑国也趁机对秦王说:“韩国让秦国兴修水利,本来是为了消耗秦国让韩国多存在几年,但水渠修成后,秦国也将受益无穷,‘为秦建万代之功’”。秦王听后,觉得郑国的话也很有道理,就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指挥水渠的修筑工程。不久,著名的的郑国渠就诞生了,它使关中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对发展秦国的农业、对秦国统一战争中的后勤保障,都发挥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这次事件,是秦国最后一次排外行动。此后的秦国,坚持招揽外来客卿的传统并予以重用。正是有了这批贤能之士的辅佐,嬴政才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可以说,李斯为秦国保留了最重要的资源——人才,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斯卓越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政治上,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李斯也为秦国、为后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学上,李斯以散文见长。其文布局严密、纵横驰骋,既有实质,又有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可以说,在秦代短暂的历史上,李斯是文学界的一枝独秀。鲁迅先生就曾称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的散文,流传于世的共有四篇,除《谏逐客书》是写于秦统一之前,其他三篇作品《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都是作于秦统一后。由于身份地位、时代环境的变化,李斯的文风也多有转变。

  作于秦统一之前的《谏逐客书》,有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风范。但秦始皇实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政策后,李斯的文风也一改往日磅礴、华美的风格,变得质朴、深刻。尤其是秦二世继位后,秦国的形势、李斯的处境都不容乐观,此时李斯所作《论督责书》、《言赵高书》,都体现了他的文风和心境。当他受赵高诬陷后,他在狱中写下了为自己辩诬的《狱中上书》,该文用大量反语,深刻地表现出自己此时满腔怨愤的心情,感情激荡,有很强的感染力。

  除散文外,李斯还善于碑铭。秦始皇一生曾五次巡行天下,除第五次始皇病逝外,其余四次都令李斯刻石纪念,四次下来累计有《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篇碑铭流传。这些碑铭无一例外都是在为始皇歌功颂德。例如,始皇第四次巡游时,李斯作了《会稽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