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的内容是什么?它为何能让李斯闻名天下?

2021-08-27 06:15:53 作者: 《谏逐客书》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有众多杰出人才辅佐。天下的荣辱安危、治乱存亡,从来都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决定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许多成语和比喻也因之出现并流传至今,如人们称忠正的大臣为肱骨之臣,把为国为民的人才称为国之栋梁,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才的巨大作用。因此,许多帝王都不遗余力地招揽人才,力求通过杰出人士的辅佐成就自己的帝王大业。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始皇也是这样一位帝王,为了完成秦国的统一大业,他广泛招揽、破格提拔了不少贤臣良将。这些人中,既有直言敢谏的诤臣,又有能言善辩的说客;既有治国安邦的策士,又有运筹帷幄的将领。在嬴政网罗的这一大批精英中,能力最全面、才华最耀眼、对秦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以一篇《谏逐客书》闻名天下的李斯。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生于战国末年。年轻时,李斯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本来李斯对自己的处境还算满意。改变李斯人生观的是《史记》中记载的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李斯“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天,李斯在厕所中,看到那里的老鼠吃的尽是些污秽的食物,如果有人或狗走近了,老鼠们还会被吓得逃跑。后来,李斯去公家的仓库时,发现那里的老鼠优哉游哉地吃着仓库里的粮食,人去了也不在乎,依旧在粮食堆上嬉戏,人们也不会刻意地去驱逐它们,它们丝毫不用担心被人或狗惊扰,活得十分滋润。看到这样的情况,李斯大发感慨:“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就像老鼠那样,看他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了!”

image.png

  李斯想到,人的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最终是富贵还是贫贱,完全是看自己能否选对环境并抓住机遇。从此,李斯决定做一只粮仓中的老鼠,一定要学好“帝王之术”,为自己争取到有利的生存环境。

  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各国争夺人才。之前已有苏秦、张仪等平民将相出现,成为无数有志之士的表率。李斯也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他头脑十分灵活,深知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有名师指引。于是,他辞去了在楚国的小吏之职,不远千里跑到齐国,拜荀子为师。

  荀子是融儒法于一体的一代大师,提出了全面而实用的一整套政治思想体系。他自称儒家,但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他对儒学进行了扬弃,最终提出了一系列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需要的学说。当时普遍认为,他的思想是“帝王之术”,十分适合统治者的口味和时代的要求。从各派弟子的际遇来看,荀子培养出了李斯和韩非两大弟子,并被最强大的秦国所看重。由此可见,荀子的思想、学识和政治学说,顺应了历史潮流,其实用性远在其他学派之上。

  学业有成之后,李斯面临着重大的人生抉择。要到哪个国家,要为哪位帝王服务,是李斯反复思考的问题。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李斯认为楚王昏庸,楚国没有前途,其他各国也都在走下坡路,只有秦国能成为养肥他这只老鼠的粮仓。

  作好决定后,李斯就去向老师道别。

  荀子问李斯:“你为什么要到秦国去?”

image.png

  李斯回答说:“有合适的环境和时机,人才能干出一番事业。现在各国互相征伐,都在延揽人才,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时机。但其他国家都在走下坡路,只有秦王有雄心壮志,想要一统天下,因此我到那里更有机会崭露头角。人生在世,最大的耻辱就是地位卑下,最大的悲哀就是穷困潦倒。一个男子汉,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是会被讥笑的。我不能忽视名利,更不能无所作为,所以我要到秦国干一番事业。”

  说完这些,李斯告别了老师,西向入秦。

  公元前247年,李斯到了秦国。此时的秦国,子楚刚刚去世,大权实际上掌握在了丞相吕不韦的手中,于是李斯就投到了吕不韦的门下担任舍人。吕不韦有三千门客,但李斯一经展现才华,就得到了吕不韦的器重,经吕不韦的推荐,李斯被任命为郎官,进入了朝廷,这样,李斯就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