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自大,甲午战争前的中国舆论是什么样的?

2020-09-30 16:07:24 作者: 致命的自大,

甲午战争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极为深刻的一场战争,现如今我们知道清王朝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最终惨败没有悬念。但是在战前,无论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西方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如果现在去看当时的清朝舆论,会显得异常讽刺。

1890年代,甲午战争前夕的清朝舆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答案是:致命的自信!

当然,清廷也是有自信的资本的,咸丰年间天下大乱,然而清王朝最终还是挺了过去,平定了太平天国;之后清朝收复了新疆,甚至在伊犁逼退了俄国人;在中法战争中和世界第二强法国打得你来我往;洋务运动欣欣向荣,清朝也有了先进的军舰和大炮……

从任何角度来看,此时的清朝都不能说是一个弱国,即使没有逐鹿全球的资本,但保护住自己的东亚地盘,那应当是绰绰有余的。在西方人眼中,清王朝也不可轻侮。

而对于日本这个邻国,清政府很早就有关注。这是个不安分的邻居,早在1870年代就在台琉和朝鲜频繁挑事,清廷早就视其作地缘威胁!

不过,就舆论界来说,对于日本似乎并不是太过于畏惧。这一方面是源于对自身“中兴”的自信;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日本的认知传统——日本是边缘小国。

以1872年创刊的《申报》为例,对日本的迅速崛起,《申报》一直保持关注,但仍带有传统的“天朝上国”的思维传统。然而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东部后,《申报》对于日本的侵略野心有了高度警惕。

“牡丹社”事件是近代中日第一次交锋

而这之后,日本吞并琉球,渗透朝鲜,可谓变本加厉。《申报》对日本的警惕也与日俱增,和高层一样,此时清朝的民间和舆论界也早已将日本看做重大地缘对手;也呼吁立刻自强,以保卫自身利益。

然而,致命的是,舆论界似乎并不认为日本是一个强大的角色。

1894年7月开始,由于中日两国在朝鲜的矛盾激化,战事似乎不可避免,《申报》分析中国必胜,我们来看看这段时期的报道。

“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7月12日《备日议》

“日本兵制虽取法泰西, 然二十余年从未有战争之事”,而“我中国南北洋兵舰不少于日人,枪械不逊于日人。昔年越法之争以之抵御法兰西胜败尚能互见,加以叶聂两军门所统陆勇去岁辽阳之捷所向无前”——7月17日《宜联络与国以御外侮》

“日本环地偏小,人数无多,断断不能与中国相敌。故以勇怯论,中国既可以胜日本,而以多少论日本亦断非中国之敌”——7月23日《论中国之兵可胜日本》

”日本之兵外有虛骄之气,外无坚韧之心,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日本临时征调,磬通国之兵,不过数十万,又况形类诛儒,蠢如鹿豕”——7月21日《论中国未朝鲜事不可不与日本一战》

甚至,连战后如何处置日本都想好了。

“追日人计穷力竭,婉转求成,我国家……先索回台湾所欠兵费五十万两,再取归被日占之琉球,然后毁去天津所定专款兰条,另订简明和约,使高丽永为我大清藩属,日人不得轻越鸿沟。末乃索偿我此次所耗兵费若干。有一不从,再全师压其境上”——《战必胜说》,7月11日

……

战前的中国舆论就是这样的,对自身实力盲目自信,对积弊视而不见,而对于日本则是盲目轻视,并没有客观看待日本的海陆军实力已经远胜于清军的事实。《申报》是中国当时最为成熟的报纸,尚且都如此,其它舆论更不必说。

开战之初,《申报》的自信更是到达顶峰。

"华兵精神百倍,无不以一当十,鏖战良久,日兵澈乱旗靡,旋即退回。"(8月1日,《牙山战记》),"日军铜粮不给,士卒恒终日不得一饱,怨声交作,入耳难堪,师出无名,悔之晚矣。"(7月28日,《录本馆派赴朝鲜访事人函告日高兵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