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身边能人众多,司马懿都得靠边站,为何还要发布《求贤令》?
曹操在官渡之后,又经历了许多大战,终于平定了北方。然而天下还不太平,刘备在荆州蠢蠢欲动,孙权在江东以历三世根基牢固,马家又在凉州虎视眈眈,北方还有着游牧民族的侵扰,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这时候,曹操发布了《求贤令》,其中的核心就是“唯才是举”。
面对着这复杂的局势,曹操确实需要贤才,然而当时的曹操身边的人才数却已经很多了。当时的曹操,文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等人;武有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还有他的宗族兄弟夏侯惇、曹仁等人。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在他的账下杨修、司马懿甚至都不能得到重用。为什么在这时候,还要网罗天下贤才呢?
东汉末年甚至整个魏晋时期,整个社会是由豪门士族所主导的,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人口,以及财富,朝廷也是靠着他们进行支撑。曹操的发家,很大程度上也是靠着士族集团支撑。这其中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在其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于是存在着“曹家天下荀家班”的说法。
荀彧作为曹操势力下,仅次于曹操的存在,一直反对曹操称王。可以说荀彧所代表的的颍川士族,所效忠的是大汉天子,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且实力强大,所以不得不依附于他。而曹操是有着气吞天下的野心的,不可能屈居于汉臣这个地位。因此他需要对这些士族势力进行削弱,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官员的选拔权。
汉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举孝廉”,这一种从各地挑选“孝廉”的制度其实为地方士族所垄断,因为品德这种东西没有什么参考的标准。只要地方士族的长老说这个人品德高尚,自然就能通过。而曹操的《求贤令》则是“唯才是举”,这是一种不用去理会品德、道德的选拔制度,只以能力作为选拔的标准,这样士族就没办法进行垄断了,变相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因此,曹操对荀彧的依赖越来越低,最终在求贤令发布两年之后,荀彧去世,至于原因有很多种说法,就不一一累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