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里鲁肃长期以来,不论是名声还是评价总是不如其余三人,甚至孙权还曾当众批评鲁肃借荆州。
那么,鲁肃为什么要借荆州给刘备,这真的是错误的战略吗?
一、《塌上策》VS《隆中对》
大家公认蜀国的战略是依循诸葛亮的《隆中对》,但其实早在《隆中对》提出七年,鲁肃就已为孙权规划吴国未来战略方向的《塌上策》。
《塌上策》提出时间是在建安五年,当时孙权问策于鲁肃,鲁肃提出四大观点:
汉朝没希望了,曹操不可能短时间崩盘稳固江东统治,等待天下有变以长江为天险,划江而治等待时机称帝,统一天下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建安十二年提出,同样是刘备问计于诸葛亮。《隆中对》重点:
曹操不可能短时间击败结好孙权和四周的戎、夷、越等族夺取荆益两州汉室复兴,一统天下荆州出宛洛,益州出关中
《榻上策》和《隆中对》都主张进攻荆州,夺取益州,等待时机北伐,为什么鲁肃会放弃自己早年的战略,转而支持将荆州借给刘备,成全诸葛亮《隆中对》呢?
二、鲁肃的选择
《隆中对》和《榻上策》两个策略都提到要夺取荆益两州,这是刘备和孙权两方难以调和的战略冲突。可《榻上策》提出于建安五年,当时荆州之主还是刘表,刘备尚不成气候。到了建安十五年,周瑜虽然打下南郡,正准备筹划进军益州,但遭到刘备的阻挠。
刘备当时盘据荆南四郡,威胁如果周瑜执意西征,那他不惜隐退,可同时关羽、张飞、诸葛亮却分别驻军于前线,让周瑜不敢妄动。
周瑜西进益州敢绕过刘备吗,这不可能。刘备或许打不赢周瑜,但如果趁周瑜用兵时突袭,那周瑜的下场不会比关羽败走麦城还要好。鲁肃正是看清这点,才会在周瑜死后,提出借荆州,取代自己过去提的《榻上策》。借荆州对东吴来说,有几项很明显的好处:
化解刘备和孙权两方的战略冲突,强化两家联盟。将西线防御曹操的压力转移给刘备。集中兵力北上夺取合肥三、守江必守淮
结果来看,借荆州确实壮大了刘备,可东吴有什么损失吗?没有。
建安二十年,刘备夺得益州后,孙权派诸葛瑾向刘备索求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给,孙权随即发兵,双方差点大打出手。后来由于曹操兵进汉中,刘备向孙权求和,双方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
建安十五年鲁肃借荆州仅有南郡一郡,建安二十年东吴兵不血刃收回三郡,这收益一点也不差啊。所以借荆州当时目标的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有达成的。
借荆州真正失败的,在于第三点北伐合肥。从建安十三年到建安二十年,孙权多次北伐,始终铩羽而归,建安二十年逍遥津的惨败,更让东吴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北伐。但夺取合肥是错的吗?笔者不认为。
长江是东吴重要的天险没错,但想守住长江,绝非限江自保,晋灭吴最后一战,充分说明,缺乏纵深的被动防御绝对守不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守住长江,就必须占据长江以北的淮河两岸,只有江淮一体,才有足够战略纵深,因此守江必守淮。
守江必守淮在三国时还没有提出,鲁肃虽然没有讲的很明白,但从他的规划上来看,是朝向这个目标没错。如果东吴按照他的安排,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三年间,先夺下合肥,由关羽持续吸引曹操的注意,那么就算不背盟偷袭关羽,东吴进可北上青徐,退也可保江东无虞,实是非常稳妥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