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宦官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名气之大冠绝各朝代,有明一朝出现过郑和、怀恩、王承恩这些正面形象居多的宦官,也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这些完全反面形象的宦官。
其实,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制定国家制度时,是不允许宦官参与政务的,《明史》中就清楚地记载了朱元璋对于宦官干政的态度,他在皇宫内放置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朱元璋的话在明朝被视为祖制,是不可更改的,可为何后来明朝的宦官们能摆脱这个束缚?何止是干政,明朝的宦官们在巅峰时期,掌握着情报、政务、军事等各项大权,对于朝政的影响力不亚于内阁辅臣。
明朝的宦官能得到这么多权力有赖于朱元璋之后几任皇帝的纵容,本来毫无权柄的宦官历经五代皇帝后,一步步走上权力舞台,成为朝堂上能和士大夫集团分庭抗礼的势力,宦官集团完成这个动作始于明成祖朱棣,大成于明英宗朱祁镇。
明成祖朱棣创立凌驾于锦衣卫之上的特务机构东厂
朱棣的皇位来得不正,是通过造侄子建文帝的反搞到手的,一直都被尊礼守节的文官集团鄙视。执政期间还因为自身的抱负和理想,如五征蒙古、七下西洋、征安南、迁都北京等,和不赞成对外开拓的文官集团关系紧张。
特别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的皇储之争,把几乎所有的势力集团都牵扯进去了,里面还包括皇帝最应该信任的天子亲军锦衣卫,作为朱棣最仰仗的特务机构锦衣卫的头头纪纲投靠了汉王朱高煦,积极参与皇储之争。
这样一来,导致了朱棣对锦衣卫的极大不放心,锦衣卫是皇帝的耳目,要是有了倾向性,不以皇帝的想法为尊,那就失去了作用,并且,依靠锦衣卫监视的文武百官也会脱离皇帝的视线,为此,朱棣想到了宦官。
宦官是完全依赖皇权而生的,在朱棣看来,他们才是最可信的,比如三宝太监郑和,朱棣就敢给予他兵权,允许他率领数万大明水师纵横域外。锦衣卫不可信,那就让宦官上,于是,朱棣于永乐十八年设立了宦官领导的东厂,用于监视锦衣卫。
朱元璋的祖制是不让宦官干政,但东厂是监视和督促锦衣卫干活的,锦衣卫名义上是天子亲军,东厂的职责不涉及到朝政,所以,它的建立没有得到太多阻碍,但东厂也同样有监视和抓捕百官的权力,这也标志着宦官正式大规模走上明朝的政治舞台。
明宣宗朱瞻基开闸放水,培养有文化的宦官
朱瞻基是朱棣最喜爱的孙子,很多行为和朱棣类似,在信任宦官上同样如此。朱瞻基继位时,前面有祖父朱棣和父亲朱高炽打下的基础,他基本上可以做个太平天子,但也正是从他开始,明朝的宦官开始参与朝政,原因有两点:
朱瞻基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期间,有感于永乐朝的皇储之争中文官集团对他的支持,所以,全面提升文官集团的实权和地位,并把这些因果留给了儿子,到朱瞻基继位后,臣权开始有凌驾于皇权之上的趋势,朱瞻基必须要找帮手。朱瞻基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享乐派皇帝,爱好艺术和玩乐,他的书法、绘画、诗词都是很突出的,并且,擅长斗蟋蟀、踢足球、射猎等运动,但在文官集团眼里,这样的行为很不明君,经常在他耳边唠叨,为此,朱瞻基有意让宦官帮助处理一部分政务,腾出玩耍时间的同时,也让宦官挡在文官集团面前,非大事就不必要见面了。
为了让宦官有能力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和应付百官,朱瞻基刻意设立宦官培养学校“内书堂”,专门教导宦官,而且是从小开始培养,给宦官们选择的老师都是有名的大儒,甚至连内阁大学士都被他找来教导宦官,根据《明通鉴》中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