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是逆反历史史源记载的置名,缘"隆中"与三国史何干?

2020-09-24 00:03:55 作者: 《隆中对》是

自古皆有好事之徒,但不知是哪一个好事之人为何把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这一段记载名《隆中对》?

《隆中对》置名反智三国历史元素,恰恰暴露置名者凿假历史、"搬迁"历史本原记载的行为,皆为附会"诸葛亮"之目的。

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定论?缘由一切行为皆有动机,因为于"三顾茅庐"历史事件发生地没有"隆中"的影子及其任何相关历史因素。

陈寿和诸葛亮一生未提及"隆中"二字,《三国志》史著记载也没有"隆中"的只言片语。而于公元300年前的所有史著文献记载中,我们亦看不到"隆中"任何元素。

我们仅仅看到的,是刘备三顾而得见诸葛亮的历史事件,诸葛亮躬耕南阳、居茅庐,刘备三顾及其宾主座谈。

诸葛亮出师表奏章已经讲得非常明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非常清楚地确认:躬耕南阳,种地、不求闻达,居草庐及刘备三顾草庐。这里有"隆中"吗?"隆中"是何物?诸葛亮不知道,陈寿也不知道。故"隆中"是后人添加附会之物,是历史进程发展到后来被"有心人"附会之演绎必然。

这一段记载的内容揭示,在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事件发生于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卧龙"这个地方去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夺取荆州为基点,再夺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及关中平原的战略构想。

【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注:襄阳朋友们看到没有?这里就是诸葛亮的人际关系及朋友圈:"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正史记载里,并没有你们那些襄阳故事书上传说的舶来品:刘表"姨夫"、蔡瑁"舅舅"、蒯越豪门"亲朋",及庞德公、庞统、黄承彦、司马徽等一干人士之间的故事演绎。

而同时期的野史《魏略》记载了以上的这些人际关系了吗?亦没有。

襄阳朋友看到"躬耕陇亩"了吗?"躬耕于野"这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躬耕地之空间纬度;"躬耕陇亩"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躬耕地之地貌生态特征。陈寿是对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躬耕地地理环境及地貌生态特征的描述。这使得你们中一些人曲解认为,是陈寿否定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这条当事人主证了吗?什么是"陇亩"?天似盖,田似棋盘;田间有垄,有田埂。

襄阳朋友们,这些地貌符合古隆中山沟沟里的那一亩水田和一亩旱田吗?你们没有去过古隆中的可以去看一看?揣摩这个事情。】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注:诸葛亮是徐庶举荐,不是什么传奇故事里"马跃檀溪"后,刘备躲避蔡瑁手下杀害尔后又遭遇了司马徽(举荐)。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可以解释:诸葛孔明,绰号卧龙;但自古以来人以地名绰号很多,诸葛亮一生未自谓"卧龙",故该绰号是后人以其居住地美名诸葛亮,以地置人名称呼他"卧龙"——卧龙,亦一地方名称矣。

再者,徐庶举荐诸葛亮,必定告诉刘备知晓:诸葛亮人居何地?——卧龙,亦可以认定是徐庶给刘备指明的诸葛亮所居住地方的名字。

故正解为:"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是卧龙这个地方的人;或诸葛孔明,是居住在卧龙这个地方。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