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征高句丽,撤兵时向守城敌军致敬,却绝不轻饶靺鞨俘虏

2020-09-25 11:20:38 作者: 李世民征高句

杀俘

他处于以下几种考虑:

一、靺鞨士兵曾经让李世民十分头疼

在高句丽联军中,靺鞨族士兵虽然人数较少,但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的士卒精于弓马骑射,且逞勇好斗。凭借娴熟的骑射和高昂的士气, “每战,靺鞨常居前”,就是说每次攻击唐军他们都一马当先打头阵,死心塌地跟着高句丽,跟唐军血拼到底。

还有就是靺鞨骑兵对唐军的不断袭扰。他们常使唐军腹背受敌,屡遭袭扰。尤其对唐军后勤补给线,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平时要想消灭这些靺鞨骑兵,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俘获如此多的靺鞨骑兵,唐太宗又怎么会轻易的放虎归山?

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故此李世民才会怒不可遏,对他们下了死手。

靺鞨骑兵

二、太宗皇帝要借靺鞨俘虏,杀鸡儆猴、敲山震虎

靺鞨士兵就是再骁勇善战,由于是个小民族,而且还分裂成许多小部落,所以在唐朝和高句丽相争时,说白了他们只不过是双方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

“太宗贞观二年,乃臣附,所献有常,以其地为燕州。帝伐高丽,其北部反,与高丽合。” (《新唐书·卷235·黑水靺鞨》)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当年的整个靺鞨,很早之前已经归顺唐朝。并且朝廷在他们的居住地区设立燕州,属于唐朝的属地。

高句丽兴兵作乱时,他们其中的一部分看不清形势,悍然跟着高句丽人出兵攻打唐军。因此让李世民非常生气。所以他们对唐朝来说是就是叛臣。

两军对阵,李世民对对垒的敌人,表现出正常的尊重;但是对背叛者,就没有那么多的仁慈可言了。

何况这次征高丽,唐朝治下北狄各族新罗、百济、奚、契丹、靺鞨都有随从唐军出征的士兵,如果不严惩背叛者,就不能使自己的“羁縻政策”得到顺利实施,也无以警告后来者。

杀鸡儆猴

三、用刚柔相济的手段,起到瓦解敌军的作用

当时唐军屯兵于安市城下,攻城日久毫无进展。为解困局,唐太宗既想用铁血手腕,震撼敌方的抵抗意志。又想以怀柔手法,收服高句丽的人心,令其感恩怀德。

但是,这个尺度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如果为了震慑敌人,杀掉了高句丽俘虏呢?那就会激起高句丽同仇敌忾的情绪,以及誓死不降的决心。

所以李世民在安市城下,宽宏大度地赦免高延寿、高惠真等降将,释放高句丽俘虏。只为感化民心,让高句丽民众知晓,若降必受优待,可保性命无虞。

同时,唐太宗又无情地活埋了全部靺鞨战俘,就是要瓦解高句丽的抵抗意志,让敌众明白,抵抗唐军,断无生路。

白山靺鞨等部只是高句丽的附属、仆从,并非高句丽本族百姓。即便杀光了靺鞨战俘,高句丽人也不至有丧亲之痛,也不用担心会激起敌众的反抗情绪。

李世民此举确有欺软怕硬之嫌。可谁叫在唐朝和高句丽两雄相争的格局中,寄人篱下的靺鞨人,没有什么话语权可言呢?

可怜的靺鞨战俘,就这样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成为李世民玩弄杀鸡儆猴游戏中的一只样品鸡!

班师

可惜李世民的敲山震虎、杀鸡儆猴计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唐军于安市城下,覆灭高句丽援军,尽屠靺鞨俘虏后,“高丽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皆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

但坚守安市的城主,并没有被唐太宗的恩威并施吓倒,他们众志成城,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唐军久攻不下。

此后,深秋将至,辽东一带早寒,草枯水冻,军粮将尽。九月十八日,李世民被迫下令,班师还朝。

李世民的高句丽征途,就因一个小小的安市而功亏一篑,从而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但准备回师的李世民是如何对待敌手的呢?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军班师时,“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上嘉其固守,赐缣百匹,以励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