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包含了两个概念:
一个是唐朝解体后中原依次出现的五个朝代;
另一个是同期中原周边独立的数十个小政权。
在赵匡胤做了皇帝后,五代政权就彻底结束了。但是,周边的小政权势力依旧存在,其中有一个“很小”的政权南平,又称作荆南。
它的创立者是高季兴,早年是朱温义子朱友让的家奴,后被朱友让收为义子,成为朱温的亲随牙将。后来,因破凤翔救唐昭宗有功,被授予“迎銮毅勇功臣”称号,迁宋州刺史。之后,他又随着朱温扫荡青州,累功升至颍州防御使。
907年,朱温成为后梁的皇帝后,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去荆南镇守。此人有些本领,做人也很世故,他上任一看,荆南实在太小了,于是,选了西边的邻居前蜀,并暗中与之较劲,实则为自己称霸做准备。但是,高季兴打不过前蜀,交手几次都没捞到什么好处。
这时,朱温的二儿子朱友珪上位。大家都知道,朱友珪来路不太“正”,且是将亲爹朱温给砍了夺来的皇位。朱友珪继位后,虽然,大量赏赐将领兵卒以图收买人心,可是,很多老将还是颇为不平,且朱友珪荒淫无度,导致人心沸腾、民怨四起。于是,高季兴慢慢和后梁脱离了关系。
当时,后梁已无暇顾及高季兴了,正疲于应付李存勖。不久,后梁被灭,李存勖建立后唐,并一口气灭掉了前蜀。而紧挨着的荆南,势必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因为,荆南的地理位置很是特殊,是南北的交通要道。但此时的后唐发生了内斗,李存勖被杀李嗣源做了皇帝。
可李嗣源并没有继续李存勖的作战线路,于是,后蜀冒了出来,荆南暂时安全了,并得到了一些好处。当时,在前蜀被灭后,荆南趁机将归、峡二州划到了自家范围。高季兴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之后,高季兴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南平。
那么,一个弹丸之地能在四面是强敌的环境中生存,南平是如何能做到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呢?
首先,是“趁火打劫”。
南平的国君很清楚,紧靠有限的地盘迟早要完蛋。所以,他们一旦觉得有机会,就会出兵攫取。可即使南平国君再努力,成功都与他们擦肩而过。后蜀刚建立时,他们本想趁乱再圈些地,结果,被人打跑了。后唐内乱时,他们也想揩揩油,却还是打不过人家,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愿意“服软”。
哪个政权强大,他们就和谁站队,先是后唐,再是后晋。最重要的一点,他们发现了“生财之道”。南边政权要向中原王朝进贡,南平是必经之道,所以,南平国君开始动了歪心思,动用武力抢贡。这下惹恼了对方,一度派大军要平了南平。对此,南平国君只能一边认错,一边找中原王朝求助。
正是在这样的力量较量中,南平国君才发现了他们的“利用价值”。因为,南平成了中原王朝和南边政权及周边政权的“天然屏障”,谁都不愿意主动打破这个平衡。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力量平衡,使得南平得以在其中安然无恙。
只是,单纯凭借他人相互之间的“忌惮”来获取生存空间,注定是非常脆弱的。
都知道,五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后周,它的第二任皇帝柴荣很有作为。当时,柴荣一方面加快国内发展,一方面加快统一,可惜柴荣的寿命太短。之后,赵匡胤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大宋,开始了统一的征程。在二十年的时间内,赵匡胤将南部周边的小政权一一收复,南平也不例外。
只是,南平一如既往地处事“灵活”,一看北宋王朝建立了,赶紧去“示好”,很是频繁地表“忠心”——供奉。其实,赵匡胤早有收了南平之心,这么个交通要隘放在别人手中心中始终不安。但是,南平国君的态度很是不错,所以,赵匡胤一直都没能找到出兵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