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是理学大家,数百年前用首20字的诗词写尽现代人一生的追求

2020-09-20 23:20:04 作者: 周敦颐是理学

最近在课文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其实都是些哀哀无告的迷途的孤儿,早已失掉了那鸡鸣狗叫的故家。

这些文字映入眼帘的时候,心头某个地方瞬间被触动了。说得多么有道理啊,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可是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逃离城市,回归农村,一份宁静在喧嚣浮华的世界里显得弥足珍贵。

古代有很多诗人都用自己的诗词来表达了自己淡泊明志的生活情趣,比如陶渊明就曾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王维也曾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作,孟浩然也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神句。

虽然这些诗人的作品堪称绝唱,流传千古,但是他们的作品字里行间都还是有些许世俗挣扎后的妥协痕迹,真正做到“超然于物外”的人少之又少,而周敦颐就是其中之一。

没错,就是写下《爱莲说》的那个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或许正是因为他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才成就了他的千年芳名。

其实周敦颐原本不叫这个名字,他的原名是周敦实,又名周元皓,世人都将他尊称为濂溪先生。他对于中华文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发展,提出了五行、太极、阴阳、顺化、动静等基本的理学概念。

作为“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被后人尊为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也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都对我们造成了深远影响。公元1071年,他写的一首小诗更是将现代人穷极一生的追求描绘得淋漓尽致。

《题春晚》

宋代: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大家都知道,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程朱理学,而这个里面的“朱”指的就是程颐程颢兄弟二人,他们也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程颢曾经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周敦颐为人的气象令人钦佩。

周敦颐这首《题晚春》和他为人处世的境界相契合,虽然追求宁静致远却丝毫没有孤独寂寞之感,这是一种真正超越世俗的情怀。

暮春时节,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诗人独倚栏杆,极目远眺,欣赏宁静淡泊的乡村美景。这幅图画不像马致远那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般的凄凉萧索,反而让人读来心驰神往,豁然开朗。

虽然独居茅屋,但是诗人依然笔耕不辍,一直在伏案创作。一天的辛勤学习没有打消他的闲情逸致,虽然有些许疲惫,但是他还是走出房门,迎着夕阳远望,这是一种多么超脱的境界。

靠近柴门的地方,落花纷纷,偶有几片落在诗人的脚边,夕阳的余晖被挡在门外。暮色已至,远处正有几只乌鸦上下飞舞,在越来越暗的天色下渐渐变成了一个个暗点。顺着乡间小路望去,渔人樵夫正结伴而归,满眼宁静祥和。

诗人生活的环境、眼里所见到的景色虽然都是朴实无华的平常景象,但是全然没有乡村的萧索凄凉、偏僻孤寂,反而是静谧和谐、淡泊悠然,这难道不是千千万万现代人穷极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境界吗?

生活在当今社会,你又有何种追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