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农工商明明是治国之道,却被用做阶级划分,阻碍国家的进步

2020-09-28 16:52:41 作者: 士农工商明明

所以一个国家建立好后,首先要发展的就是农,它是保证国家安稳发展的基础。

在国家发展中,农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为它太普通太常见,人们嘴中虽然总说重农,可却不知道如何改变,这就形成了局限的认知,重农就是重视土地生产,而忽略了它自身的联动性。

比如衣食不分家,前面提到了吃饱肚子好干活,其实还有后半句,穿好衣服好出门,作为灵长类的智慧生命,衣服也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中与食物一样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衣服与农的关系,其实从汉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衣”和“农”,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密切联系,“衣”要套进脖子露出脑袋,穿上袖子露出手来,这就是从“农”上衍生过来的。

衣食不分家,就代表了国家治理要点:保农桑,再发展。

衣食是国家可以发展的前提,只有吃好了,穿好了,才有精力搞其他。国家发展的基础——工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工,工是国家稳定后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

在古代,工是不被瞧得起的一个阶级,用时紧要,不用则废,这是古代国家对事物认识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观念。

为什么古代对工如此苛刻呢?

那就是在古代人们对于工的直接认识太过片面,太过狭隘,他们定义的工,就是指拿钱干活的人。

封建社会,小农意识盛行,人们花钱请人总认为是无奈之举,做工的人虽然帮自己干了活,但是却要从自己这里获得金钱,有种亏本的思想作祟,就对工有着偏见。

再有封建社会的上层人士对工存在歧视,自认为文人骄傲,做工的人都是不通文化,显得很是粗鲁不堪,所以都看不起工,而工也会因缺失文化而自卑,难免表现出来。

上行下效,领导者的喜恶自然会让被领导者接受,也会有这种厌恶工的理念诞生,于是工的参与者会越来越少。

做工

但是,工毕竟是国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即使上层人看不起工,但是对工的重要性仍然会有认识,所以为了维系工的存在,就要补救。

所谓堵不如疏,但是人却总是选择堵这一种现行有效的方法,而不去选疏这一种长效废时的方式。

在历史上的封建国家对于维系工这一体系,总喜欢强制性的维护,例如明朝时,工匠落户,父子家族传承,禁止专业。

这种方式虽然让工可以传承,但是却违反了人性,人生来不同,喜好有差,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当前的工,却因为国家规定,不能改变,无异造成人员的抗拒和传承无路。

所以工的传承变得艰难而又曲折,很容易在发展过程中遗失断代,造成工的损失。

须知工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但是工的损失却可能一下就会万劫不复,所以工的维系才是重中之重。

工的重要性在现在社会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到科学家,小到技工,还有各种各样其他工种的存在,像画工,木工,民工等,演员等娱乐职业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娱乐工种。

正是这样多种多样的工种,才让现代社会发展的繁花似锦,璀璨夺目。国家开拓的基础——商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商人,陶朱公范蠡,大秦丞相吕不韦,明朝首富沈万三。

但是这些人的存在并没能提高商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能看到在封建国度,商人是如此卑微的存在。

在历朝历代的王朝中,有着一条几乎永恒不变的国策——重农抑商。

从这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国家对于商人是抵制或限制的,普遍认知中商人都是浑身充满铜臭的一群投机倒把分子。

因此,古代商人地位甚至不如工匠,有的朝代对商人的限制甚至严苛到衣服材料上。

而正是因为这种区别对待,才让古代社会中商的作用局限下来,甚至说是毫无作用。

我做个比喻,来看看实际上商的作用。

我们首先把国看成一个蓄水池,所谓的士,就是水池的规划者,它进行选址,设计,规划,算是前期筹备。

这重要吗,当然重要,总不能选择在沙漠开垦吧,所以这前期的筹备,就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