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必须要尽快强化军队,但是一百多年来北宋后期已经是冗官已久,导致国库空虚,军费不足。
宋徽宗此时才意识到,朝廷文官与武官极度不平衡,文官冗官,北宋积贫,武官却找不出几个,此时就算想要强化军队,且不说武官不足,就是军费宋徽宗也想不出办法解决。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徽宗不得不考虑对武官的培养以及文官的削减,但是持续了百年的官职,若是撤掉,那是对祖宗的不敬,会遭受世人唾弃。
于是宋徽宗决定大胆尝试,把文官通道——科举关闭。结果确实让北宋有了一丝缓存的机会,因为前期冗官,所以即便停办科举。
官员依旧足够,而减少文官的来源,减少了冗官、冗费的情况,给了军队发展一定的条件。
2、官官相护,科举充满黑暗内幕
除了战争,科举的停办的原因与北宋当时的政治也息息相关。古代民间有句话叫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话充分表明科举的重要性。
包括范进中举,这些都表明科举在古代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北宋奸臣蔡京便是通过科举出仕为官的。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科举不仅仅是普通百姓的登天之路,也是权贵家族子弟通向更高层次的路。
这么一来,不公平性开始出现,贵胄子弟一脉相承,科举尚未开始可能就已经确定名次,除非极其出色者,不然普通百姓很难与之竞争。
宋徽宗也发现,那些贵胄子弟,在科举中表现尤为出色,殿试时却表现平平,这一切都表明科举到处都是内幕,有些胸有抱负的读书人,在乡试时可能就已经被人取而代之了。
这样一来科举太过鸡肋,或者是根本毫无意义,再加上当时官员过多,朝廷发放俸禄都已经成了难题,所以宋徽宗停办科举,一直持续了17年。
3、 蔡京发起"崇宁兴学",废除科举
上述皆是科举停办的根本原因,但是直接导致北宋科举停办的原因还是蔡京发起的"崇宁兴学"。
蔡京提出建设地方学校,停止举办科举,改为由学校选取出仕为官的学生。蔡京本身便是科举出身,一朝进士,他本应该推出科举制的,结果却是他提出停办科举。
至于"崇宁兴学"能够成功的原因,与北宋当时政治环境关系颇深。当时的北宋,朝堂之上多是一些如蔡京、童贯之流的奸臣。
宋徽宗又沉迷花岗岩和书法,所以这些奸臣基本把持朝廷,气焰如日中天,无人敢触。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乡试、会试、殿试,这一路走来,若真有人能脱颖而出,必然会被宋徽宗注意到,而这种脱颖而出的人,便是定时炸弹,充满意外,不是蔡京他们一定能掌握的。
于是蔡京等人打着宋神宗、王安石变法等旗号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席卷整个北宋的"崇宁兴学"。
"崇宁兴学"最主要的内容便是设立地方学校以及停办科举,这样一来,所有官员以及新出仕为官的学生都在蔡京等人的掌控之中。
四、 南北科举分卷考试,导致科举漏洞百出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之外,北宋科举停办还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原因,那就是南北地域分卷考试。
北宋初期,中央政府发现,无论是在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上的领军人物多是南方人,北方人科举出身极少,南方人在科举上的优势远大于南方人。
这其中原因不言而明,从魏晋时期开始,南方人在文学上就较为突出。那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北宋前中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科举开始采取南北分卷考试,也就是说南方和北方读书人考试内容不一样,相对而言北方的更为简单。
初期倒没有什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北方科举上的弱势。但是时间一长,其中的漏洞便被有心人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