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宁兴学",谈谈重文轻武的北宋后期为何停办科举制?

2020-09-28 17:41:16 作者: 从"崇宁兴学

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手段,在科举制出现之前,除了少量由官员推荐从而为官的寒门士子,绝大多数普通人几乎是没有什么机会改变命运进入上层社会的。

可以说科举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寒门士子鱼跃龙门的通道。从隋朝科举制出现,一直到清朝灭亡科举制消失,这期间一千多年的历史里,科举制为政府选拔了无数的文官。

不过同时也经历了无数变革,尤其是北宋时期,本就重文轻武、提倡文官政治的北宋在后期竟然停办了科举制。

这一举措让人不解,为何北宋后期要停办科举制呢?关于这个答案,还要从科举制度本身的利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方面来看。

一、科举制的利弊

1、科举制弊端初显

科举制刚出现时,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紧随隋朝之后的唐朝,通过科举制选拔出大量的人才。

如狄仁杰、张谏之、张九龄等名臣就是科举出仕,可以说科举制对大唐盛世有些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

当然,科举制刚诞生不久,弊端尚未显现。随着历史的发展,旧的制度若得不到完善,总会出现各种问题。

宋朝开国初期,宋太祖担心武将势力过大,于是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之后整个宋朝的基调都是重文轻武。

普通人想要为官,通过征兵入伍已经不太现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科举制成为了普通百姓唯一一条有可能鱼跃龙门的途径,于是整个宋朝兴起了读书热潮,参加科举人数年年攀升。

这样一来,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最开始出现的问题就是资源分配不均,参加科举人数太多,但是官职总共就那么点,所以竞争非常激烈。

为了能够获得科举考试的名次,权贵人家徇私舞弊,以各种不公平的手段取得头筹。长此以往,科举已经违背了初衷。此时宋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初步显现出了他的弊端。

2、宋朝科举制下读书人的"畸形"思想

随着历史的前行,到了宋朝中后期,科举制已经有些"畸形"。有些读书人心中已经有了一种观念,那就是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举,然后出仕为官。

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古代读书人心中有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是为了与圣人看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天下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

可是宋朝时期的读书人,思想腐朽,一心为官,再无齐圣之心。通过科举为官者,衣锦还乡,却趾高气扬,忘了读书人的初心。

在这种畸形的思想下,科举制选举出来的官员,没有几个心怀天下,所以宋徽宗时期,科举制几乎等同于停办。

除此之外,因为宋太宗赵光义彻底确定了重文轻武的基调,导致武科举如同废除,那么原本适合以武入仕的人也走向了文科举这条路。

此时科举已经成了读书人和武人的执念,而不是发挥自己远大抱负。

二、北宋末期,政治与战争迫使科举改革与停办

1、金军入侵,武将不足文官过剩

当然,科举制的弊端显现,仅仅是科举制停办的一部分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其中掺杂的政治和军事因素。

宋朝科举停办是在宋徽宗时期,此时金军虽然尚未侵入北宋都城,但是金军的野心已经暴露出来,宋徽宗不得不想法应对。

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宋太宗赵光义确定了重文轻武的基调后,北宋除了少数的武将世家,其他武官少之又少。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人后来北宋的灭亡。

金军灭辽之后,随即兵分两路,完颜宗翰大举进攻北宋,此时金军的狼子野心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有了第一次冲突,宋徽宗见识到金军的强盛以及北宋军队的孱弱。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