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张九龄名篇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2020-09-29 18:32:27 作者: “海上生明月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这首作品于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特别是首联两句起势开阔雄浑,从望月的观景顺情过渡到思念表达,字词简单明白,读来朗朗上口。从宏大意象连贯到思念远人,符合人类共情,同时绕开六朝山水诗纷繁富丽的写法,开创出盛唐山水诗的清新空灵一脉,自成一家。

平仄格律

“海上生明月”,“仄仄平平仄”,是典型的仄起仄收律句。“天涯共此时”,“平平仄仄平”,和出句完美“相对”。

“情人怨遥夜”,“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锦鲤翻波”变格,和首联对句是“相粘”的。“竟夕起相思”,“仄仄仄平平”,与第三句相对。“夕”是入声字,所以这里的平仄是完全符合的。

后四句依旧是根据“相粘”、“相对”的原则一直分布,直到最后一句。

因为是仄起不入韵,所以从第二句开始押韵。韵脚字为“时”、“思”、“滋”、“期”,在今天读来感觉发音有些不同,但在平水韵中都属于“四支”部平声,没有落韵。

再看对仗问题,一般律诗标准是要求中二联对仗。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对得不甚至贴切。“竟夕”是“通宵”,和“情人”在词性上均为名词,在词义上却没什么相关,不是很工整。后面的“遥夜”与“相思”也类似,堪堪算作“宽对”。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就很工整,属于“工对”。在格律诗早期和后期,对仗规则都相对宽松。前期是规格未成熟,后期是因为中二联对仗难住了不少创作者,降低了创作标准。因此律诗只需颈联对仗——也就是当时称为“蜂腰对”的格式,就算过关了。

所以从格律诗的律诗要求(平仄、对仗、押韵)来看,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古》是一首完全合格的近体诗,五言律诗。

内容意境

张九龄的诗名低于李杜,甚至王维、孟浩然,并不代表他在诗史上的贡献小。他的诗风在最后一次贬谪之后成型,盛唐的最大诗派之一——山水诗从张九龄这里发端。

王维、孟浩然、储光义、常建、韦应物这些著名诗人形成的山水诗派,风格源头就是张九龄。他不仅仅是写山水诗的第一人,整个唐代,甚至包括晚唐的山水诗,都带有他的诗风。

他的诗风就是“清淡”。张九龄写景,没有华丽的色彩,而是注重营造空灵澄澈的意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下笔全无色彩,也没有意象堆积,画面简单至极,疏阔清朗,淡泊寒凉,呈现出一种“空”的境界。

这首作品应该是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望月怀远》这个标题也明确了他赏月思故人的心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首联起笔,写景融情,用简单、疏阔的笔法反映正常人睹月思人的心态。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能共浴月光。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颔联承续,深化描写这种情感。

有情的人啊,怨恨夜晚的漫长,通宵无眠,不由得想起亲人朋友爱人。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颈联转换,从思念的愁绪中抽离出来。

灭掉烛火,让传达相思的月光充满房间。披上衣物徘徊,感觉到晨露的湿润寒凉。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尾联收合,照应到首联的“天涯共此时”。

不能将这满手的月光赠送给您,让人遗憾啊,还是睡去吧,希望能在梦中相会,互吐衷肠。

整首诗起承转合,殊为流畅,在情感高峰时披衣起身,然后限于两地分离的无奈,只得寄希望于梦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