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正,才是一个家庭最贵的财产!

2020-10-01 16:08:41 作者: 家风正,才是

范仲淹为官后,救济学子,减少徭役,善行惠泽天下,还利用自己多年节省下来的俸禄,在老家创办了义庄。

所谓义庄,就是他买田十余顷,雇人耕种,然后用收获的粮食去救济远房亲戚,以及一些贫苦大众。

为使义庄的收入分配合理,他还亲自制定了包括管理办法在内的《义庄规矩》十三条。

在立《义庄规矩》时,范仲淹要求自他开始,以后族人中凡有做官者,一律捐献其薪水,资助义庄,以此来确保义庄经久不衰。

直到清朝,范家义庄仍在运作。

范仲淹为官几十年,官职遍历朝中重臣、地方要员,但他一生乐善好施、清廉守正,以至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

《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中记载,范仲淹无论是做吏部侍郎,还是出使外地,甚至官居参知政事,这几十年间,他身边未曾增加一名仆役。

日子虽然过的清贫,但其清廉为官、清白做人的操守却为世代所景仰。

范仲淹终其一生,也没能做到当朝宰辅的高位,反倒是他的儿子范纯仁后来顺利拜相,大有赶超其老爹的势头。

但人家范纯仁也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本事上位的,并非拼爹走后门。

其实,范仲淹虽居高官,却从未想过为自己的子孙谋仕途之路。

有一次,其兄范仲温要求范仲淹给自己的儿子们谋个一官半职。

范仲淹立即回信拒绝,并告诫两位侄子要苦学求成,不要想着攀关系、走捷径。

范仲淹一生廉洁为官,无私为民,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轼曾这样评价范仲淹:“出为名相,处为名贤”。

范仲淹一生无尘,直到晚年仍“田园未立”,没给子孙留下什么物质财富。

但他却给后辈留下了“先忧后乐”的思想养分。

至今罗江范家大院的石门柱上,依旧镌刻着一幅楹联:

范仲淹以自己的一生告诫后人:

勤俭持家,立家之方法;

读书立学,治业之道路;

行善奉公,处世之根本。

皇祐四年,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63岁。

从此,朝堂上少了一位忧国忧民的君子,田野间少了一位亲和简素的老友,而浩瀚青史中却多了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范文正公!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纵观范仲淹一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其品行光耀朝野上下,其家风激扬后世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