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又到了,半袖短裤又成了夏日标配,如今的我们夏天可以在空调房里吹着凉风,没事抱上一颗大西瓜,冰激凌、冰棍、花样繁多,跑到冷饮店买上一杯冰可乐、柠檬水,再热的夏天也不怕。那句话叫什么,越是悠闲的时候就越爱瞎琢磨,我们平日电视上古人,长袖大衫,里里外外好几层,一到夏天该怎么办,没了空调电风扇,喝点凉水总可以吧。
喝冷饮是古代老百姓最热门的避暑方式,又有人问了,古代一没有电,二没有冰箱,他们是如何制作出冷饮来的?别急听听慢慢讲来。
冰块的制作
想要制作好喝的冷饮,冰块是必需品,其实冰块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了,只是那个时候还不会造冰,只能藏冰。古时的人们常常用地窖藏冰,这些习俗也大多在北方,北方冬天寒冷,将水先结成冰块,再放入地窖中,封上门,等着来年开启。
从周朝开始,以后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会设置一个管理冰库的机构。
《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
曹操还专门挖很深的井来藏冰,那个时期夏天的冰还是富人的专属品。
《诗经·七月》中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二之日”、“三之日”说的是我们旧时的二月和三月,“凌阴”指的是山背面不见阳光的地窖。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也提到皇家在冬天采集冰块的故事。
正是因为古代采集和保存冰块非常困难,所以一般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受。周朝周天子还会给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举行一些“赐冰”的仪式,来拉拢大臣。
明代的时候,每到了立夏时节,皇帝也会赏赐一些冰块给左右的大臣避暑,有许多资料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六月夏季,正当伏日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梦梁录》,“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帝京景物略》,明代文学家钟惺书写的《夏冰》也是对此事的记载。
到了清代,朝廷会按照制定好的规格,给每位官员分发一种“冰票”,官员们排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冰。
古人是怎么保存冰块的,其实道理很简单。每当冬天来临,打开预先挖好的地窖,在里面先铺上一层厚厚的草毡,将冬日里做好的冰块一块一块的摞起来,一直通到地窖顶上,直到摞满后,在地窖口上再加盖一层稻草,之后用黄泥细致的将洞口封起来,一个冬日的冰窖就成功了。
还记不记的金庸老爷子在《天龙八部》里,虚竹误闯入了夏国的皇家冰窖,从此开启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不过看的出来当时冰窖还未在平民中流行。怎么样,是不是有了要回古代卖冰棍的想法,说不定会遇到伯乐。
到南宋时期,冰窖不再是官方专属,开始出现民营企业。冰窖有一个特点,就是第一次打开之后就必须一次性将里面的冰用完,没法保存第二次。
这个时期,小贩们有了新的出售方式,就是提前预约,谁要买多少,啥时候买先提前记下来,等着攒够了一地窖的冰块后,再开启。小贩们会提前发放一种购物小票,到了开冰窖的日子,就是提前告知,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一个一个按着纸上的量的取冰。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过这样的诗来描绘当时的场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这首通俗的大白诗,将一副古人听到卖冰时激动的心情描绘的淋漓尽致,也增添了几分喜感。
不得不说,要是穿越回去,开一家冷饮店,当时竞争又不算激烈,宋代王铚在《云仙杂记》中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一块冰可以和金银一样的价格,说不定到时候数钱都数不过来。
那个时候用冰最多的还是酒店,饭店,用来保鲜蔬菜,水果店应该也常见,其次就是冷饮店了,那个时候买冰可不是生吃,主要还是用来制作冷的食物来避暑。夏天把冰块拿出来,也还是需要保温措施——冰鉴,有青铜的也有木制的,下有基座,上面有盖中间有夹层,把冰块放到夹层里盖上盖子,很长时间都可以保证食物的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