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刘备与孙权的“夷陵之战”和前后形势

2020-10-03 16:06:31 作者: 详解刘备与孙

此时根据地图显示,刘备的水军在刘备的前方。刘备的属下黄权曾进言说,孙吴的水军凶悍,此位置水流湍急,顺流而下容易,一旦情况有变想要撤退回来会很困难。“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7]

刘备并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是让黄权就在江北防范曹魏,但也并未让水军前进。自己带领军队前出,来到了猇亭,此时刘备的位置相对于其水军来说已然靠前。“先主连营稍前,军于夷道猇亭。”[2] 而就是在这里,刘备与陆逊开始了战略相持阶段。

可以说,猇亭之战是决定蜀汉政权命运的一战,打胜了,可以继续东进或者与孙权谈条件,输了,往大了说倾家荡产,往小了说伐吴前功尽弃。

猇亭隘口易守难攻,且刘备大军劳师远征,此时距离出征已经过去了半年的时间,粮草的补给,官兵的士气都不如从前。刘备要做的就是把陆逊引出来决战,而不是一直相持下去。

陆逊识破玄德计,火光粉碎伐吴梦

刘备知道,一直耗下去不是办法,应该趁着自己兵锋正盛夺下此城,否则到时候自己人困马乏就会被陆逊趁其不备,一举反扑。所以刘备派出人马叫嚣挑战,另一面,也派出人马进行埋伏,等待陆逊沉不住气出城挑战的时候,就是围歼陆逊的好时机。

可惜,陆逊看破了刘备的计谋,任凭属下如何请战,陆逊都不允许。刘备发现陆逊无论如何都不上钩,便知道自己的计谋被看穿,于是只好作罢。“先遣吴班将数千人於平地立营……,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8] 那么刘备又是如何被陆逊一举逆转的呢?

根据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刘备最后将水军撤到岸上,和陆军驻扎在一起,由此可以推断,当时正直夏季,刘备军久战不下,士兵筋疲力竭,水军被刘备撤上岸休整。东吴水军趁此机会一举包抄。由于刘备的大营驻扎在江水岸边,其两侧皆是高山,可供结营的地方并不宽阔,所以说刘备的“七百里连营”真的是被逼无奈。

陆逊在发现了刘备的破绽后,便下令军队反击,火光照亮了战场,也粉碎了昭烈帝最后的梦想。冯习、张南、沙摩柯等人战死,杜路、刘宁等人投降。由于水军覆灭,黄权被阻隔在了江北,被迫投降曹魏。

根据记载,猇亭大败后,刘备聚集散兵撤退到了马鞍山,打算在此抵抗,可不想又被陆逊所击溃。刘备趁着夜色逃入白帝城。这里面的马鞍山并非如今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据考证其应该是在长江南长阳县境内。

平心而论,陆逊这个都督当的并不是那么顺心顺意。从周瑜开始算起,陆逊算是东吴的第四任大都督了,而他属下的将军,要么是孙策时期的老臣、要么是王公贵族。他们并不把陆逊放在眼里,甚至不听陆逊的命令。

“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8] 而陆逊凭借自己一番慷慨激昂的说词震慑住了部下,又在孙桓被围时,顶着压力拒绝救援“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8] 可见,统兵打仗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

吴蜀复盟共御魏,先帝殂于永安宫

刘备撤退到白帝城后,陆逊等人便停止了追击,其并非是像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是因为进入到了诸葛亮的八卦阵中迷失了方向。

而是陆逊判断出曹丕即将来犯。“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8] 陆逊撤军后,据华阳国志以及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孙权听闻刘备在白帝城“甚惧,遣使请和”。[2] 而刘备也同意了停火。而后刘备从白帝城来到了鱼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并将其改名为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