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赵匡胤受迷惑改变先南后北的国策

2020-10-03 20:07:23 作者: 柴荣、赵匡胤

辽穆宗个人的种种缺点,被外界解读为国家的困境,从而造成了柴荣、赵匡胤判断上的失误,加上二人知兵、知时,如果倾尽全力,确有打进幽州的可能。

辽穆宗耶律璟即位于动乱之中。951年九月,宗室重臣耶律察割发动叛乱,弑杀辽世宗耶律阮。耶律璟随征军中,在耶律屋贤的协助下,诛杀耶律察割,正式即位。

耶律璟,人称"睡王"

基于这一信息,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先后发动北伐。

周世宗在南方诸国未灭的情况下,忽然背弃"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方针,转身北伐,意欲收复燕云十六州。令人遗憾的是,在打下两州三关后,世宗因病退兵,壮志未酬身先死。

宋太祖则是攻灭后蜀后,趁北汉内乱,御驾亲征,意欲首先解决辽国的这个小跟班。虽然打败了辽国的援军,却在太原城下止步,功败垂成。一、辽穆宗耶律璟所处的环境

辽国的内部矛盾由来已久,当初辽太宗南征归途上病死,消息传到上京,述律太后想立小儿子耶律李胡继位,至于二儿子的葬礼:"待诸部宁壹如故,则葬汝矣"。但南征的将士已经拥戴前废太子耶律倍之子耶律阮即位为辽世宗,双方为此兵戎相见。最后,述律太后妥协,但也埋下了继续争执的伏笔。

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夫妇

辽世宗即位后,继承前辈的治国方略,继续对中原用兵。但此时中原人民面对契丹贵族的残暴统治与掠夺,反抗日渐强烈,辽军内部也积聚不满。

"契丹主慕中华风俗,多用晋臣,而荒于酒色,轻慢族酋长。由是国人不满,诸部落叛"——《契丹国志》

辽世宗的南征没有达到入主中原的目标,反而更加激化了内部矛盾,在位仅5年就死于南征途中的叛乱,辽穆宗也得以登上皇位。

951年,辽穆宗登基的同一年,中原大地一个新的朝代建立了:后周。凭借新兴国家的朝气蓬勃发展,后周及其后继的大宋都将成为辽国的劲敌。二、辽国的对外政策调整

辽穆宗耶律璟进行政策调整。首先停止主动的南征,这顺应了契丹各部回归草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的要求。对中原政权的战略暂时由进攻转为自建,集中解决内部矛盾。

951年,辽国主动向后周示好,燕云南部的边境也以防御为主。耶律璟对时任南京留守的萧思温交代:

"敌来,则与统军司并击之,敌去,则务农做,勿劳士马。"

北汉作为缓冲国,对辽国抵御中原势力的威胁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北汉每年上贡大量的银钱,辽国获益不浅。但北汉与后周是血仇,有强烈的复仇欲望,但靠自身之力难以与后周、北宋抗衡,花钱买辽国出兵是必然的选择。

北汉上贡大量银钱

南唐在后周"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下,成为柴荣优先的打击目标。因此,急于拉拢辽国,以使后周分兵,减轻自身压力。两国一南一北,是通过海上往来,辽穆宗只是在名义上与其结盟,接受南唐的厚礼馈赠,并不实际出力。

"是时,承会同之余威,中原多事,藩镇争强,莫不求援于辽国以自存。晋阳之北汉,江南之李唐,使车狎至,馈遗络绎。"《契丹国志》

利用各国对辽国的需要,辽穆宗巧妙地争取到巨大的经济利益,在战略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三、辽国内部的休养生息

1、重视农业

契丹是游牧民族,但随着建国及扩张,占领了原渤海国、燕云十六州等广大的农区,加上掳掠的大量人口融入当地,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十二年夏五月庚午,以旱,命左右以水相沃,顷之,果雨";

"十六年五月甲申,以岁旱,泛舟于池祷雨;不雨,舍舟立水中而祷,俄顷乃雨";

"十七年,丙子,射柳祈雨,复以水沃群臣。"

穆宗带头,大臣们也致力于促进农业发展,使辽国呈现"仓栗足"的局面:

"应历初,升南院大王,均赋役,劝耕稼,部人化之,户口丰殖……百姓无称,年谷屡稔。时耶律屋质居北院,挞烈居南院,俱有政迹,朝议以为"富民大王。"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