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君主如何巩固、维系与臣民的关系?

2020-10-05 11:14:53 作者: 春秋战国时代

那么,君主和没有血缘关系的臣子是如何维系彼此之“信义”的?君主以官爵来笼络臣子,战国时代也就形成了以利益为交换的君臣关系。

春秋时代虽然周天子已经失去地位,但是各诸侯在名义上还是周天子的臣子,仍是有尊重周天子的必要,此时的君臣关系仍具有道德上的精神意义。

即使是贵为霸主的齐桓公,也不能轻易破坏君臣之间的分际,如僖公九年,齐桓公与诸侯会于葵丘时,周天子派大臣赐祭肉给桓公,大臣传达天子之命,说桓公不需下拜接受,但是桓公最后依旧下拜接受。

因此在当时,“尊王”是普遍的想法。隐公九年,宋殇公没有对周天子朝觐,郑庄公就以天子名义讨宋国,并将攻得的郜邑、防邑归还鲁国,《左传》更以君子的话来称赞郑庄公。

《东周列国·春秋篇》郑庄公剧照

以齐桓公和郑庄公的举动来看,虽然是以天子之命行动,表面上维持了诸侯与周天子间的君臣关系和礼节,但实际上多少已经做出了逾越臣子地位的行为。

当时霸主名义上仍尊重周天子,大体上维持了春秋的君臣秩序,孔子认为的“明德”,即是此义。在春秋之时因为君臣之间大致上仍具有血缘上的关系,所以能加强彼此间的联系。

战国时代,国君的地位已经比春秋时提高许多,不过有鉴于过去春秋之时君权被强臣掠夺的情况,如何既“使臣子效忠”又“防范臣子犯上”,便成了君主的目标。

韩非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由此可见,只要君臣的地位关系井然有序,那么即使君不肖臣子也不敢侵犯,这与儒家强调的人治是非常不同的。

韩非画像

然而,君主要如何维持自身的威势呢?简言之,只有能够驾驭群臣,才能够保有君主的威势,而驾驭群臣首先要做到“必罚明威,信赏尽能”,信赏必罚乃是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维系关系的重要方法。

脱离了封建血缘及礼制的关系,战国时期国君以礼贤下士、以师相待、平等相处的方式尊重士人,但这些和官爵俸禄一样是招揽人才的权术。因为战国的臣是“异姓之卿”,君臣间的关系发展到最后,则是一种契约——君以爵禄作为获得臣子效力的方式,这也是国君必备的治术。

君臣之间不是“父子之亲”的伦理关系,而几乎是一种类似买卖的关系。要使没有血缘关系的君臣互相信任,战国时代的各国君主就以官爵作为臣子效忠的方法,君臣之间通过物质、利益交换,而能够维持互相信任,可说是十分符合战国时代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