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当年火遍大街小巷的“清宫剧”里,“和珅赈灾掺沙子”的剧情,堪称是桩叫多少“野史粉”们张口就来的“精彩典故”:位高权重的“和中堂”和珅受命赈灾,却往赈灾粮里大掺沙土麸子,面对“正面人物”纪晓岚的愤怒质问,和珅却是洋洋自得解释——我掺了沙子,可扣下来的粮食喂饱了各级官员,他们吃饱了才会卖力干活,灾民才能吃上饭嘛。不掺沙子?灾民们啥都吃不上!
如此“高论”,不但叫“和大人”在戏里被灾民“感恩戴德”,戏外更是实力圈粉。不少“野史粉”们都是边看边竖大拇指:这“和大人”贪归贪,却还真是个“体恤民生”的“大清良心”嘛。
那放在真实历史上,和珅有没有这么“良心”?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野史里和珅这点“赈灾粮掺沙子”的操作,放在清朝近三个世纪的正史上,那是严重的不靠谱。
有多不靠谱?首先,如果“和珅掺沙子”的事儿,发生在“清军入关”至乾隆帝在位早期的年代里,就算和珅再“深受恩宠”,脑袋恐怕都不知道掉了多少回了——在清朝中前期的官场上,虽然吏治的槽点从来不少,但“赈灾放粮”这事儿,却曾是一片公认的“净土”。
清朝的赈灾制度,从顺治年间起,就公认无比严格:一旦爆发灾荒,地方官必须第一时间报灾,督抚官员必须严密核查,特别是乾隆在位早期,由于之前雍正帝的铁腕反贪,清代政风也一度焕然一新,上下官员也服服帖帖。别说指望“赈灾”来“发财”,就算是“知县开报不实”或“侵蚀肥己”,都要“即行查办”。乾隆在位早期时,每年都会对灾区“申斥”,从“报灾”到“放粮”,几乎全程无死角监控。
也正是这样的“无死角”操作,成就了早年乾隆帝“硬核”的赈灾业绩:乾隆在位的前十五年,是清王朝自然灾害烈度极大的十五年,但凭着高效率的“赈灾流程”, 清王朝累计赈济2931个州县,平均每年投入赈灾的钱粮,是雍正年间的十倍以上。“多灾”的“乾隆王朝”不但扛过了天灾,国家更蒸蒸日上,进入到“康乾盛世”的全盛年代。
倘若和珅“早生”在这一时期,且敢“赈灾粮里掺沙子”,那必然会撞在乾隆皇帝的刀口上,早早脑袋搬家。
那如果是在和珅呼风唤雨,清王朝腐败严重的乾隆晚期时呢,和珅这“赈灾粮掺沙子”的手段,是不是就靠谱了呢?答:更不靠谱,因为太低级了。
乾隆晚年时,清王朝吏治急剧腐化,以乾隆皇帝自己的哀叹说“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谅不过十之二三”。而真实的情况,比他哀叹的更为严重:清朝巡抚一级的官员,每年“年薪”不过150两白银。但巡抚们每年给乾隆送的“贡物”,动辄就是八九万两白银的规模。这些钱他们当然不会自己买单,以乾隆年间大贪官伍拉纳的话说“乃婪索多银自肥囊橐”。也就是利用权力各种猛捞,“孝敬”给乾隆的?只是其中“小头”。
如此恶劣风气下,昔日作为“净土”的“赈灾放粮”,也就变成了贪官们眼里的肥肉。那往“赈灾粮里掺沙子”可行不?可以瞧瞧乾隆年间的“王亶望案”。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多次“报假灾情”,骗取清王朝大笔钱粮,然后伙同各级官员瓜分精光。这么一个简单套路下,清王朝传说中“无死角”的赈灾核查,竟是形同虚设,相关官员全数被王亶望拉下了水。单是甘肃一省,卷入此案的官员,就有二百多人,上下全烂透。
在这样的操作面前,野史里“和珅往赈灾粮掺沙子”的操作,实在是小儿科。
而比起历史上真实的和珅来,如王亶望之流的“巨贪”,那更是“小儿科”。身为乾隆晚期的顶级蛀虫,和珅的私人财富惊人,仅是其别墅淑春园里的一块太湖石,运来就花费了数千金,别墅里供他驱使的杂役有数千人之多。而他的财富来源?除了贪污就是受贿。执掌多个“肥差”的他,捞钱从不手软,甚至“四方进贡之物,上者悉入珅第”,各种钱都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