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一首诗的作者张九龄及其背后的故事

2020-10-05 19:18:51 作者: 《唐诗三百首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顶峰。宋代的王安石曾编著《唐诗一百首》,清代王士祯编著《唐贤三昧集》,王安石是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士祯是清代著名的诗人、诗词理论家、文坛领袖,官至刑部尚书,而备受大众关注流传范围甚广的却是清代知县,江宁府学教授孙洙,蘅塘退士编著的《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的第一次首诗是《感遇二首》张九龄作,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任何一部书的开头和压轴都特别重要,如果说孙洙编著唐诗三百首是从初唐诗人中选择,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杜审言,王绩,沈佺期,宋之问,张若虚等都是著作万古流传,才华横溢,为何单单选中了张九龄?

张九龄(公元678年一一公元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县)人,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中进士,他是“开元之治”最后一位贤相,当年唐玄宗罢掉张九龄的宰相后,每当有别人推荐人才,唐玄宗问的第一句话就是:“风度如九龄否”。当安禄山史思明造反,发动“安史之乱”,玄宗被逼四处逃窜,悔当初没听取张九龄的肺腑之言,杀掉安禄山除掉后患。

当初安禄山进京面见圣上,只见了一面,张九龄就对人说:“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这个胡雏儿。”后来安禄山因战败被范阳节度使张守琏抓住,张守琏建议斩首,请示时任宰相的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当即批准执行,但被玄宗拦了下来,为示皇恩,把安禄山放虎归山,数十年后,安禄山叛乱,发兵长安,玄宗仓皇出逃,才又想起张九龄的话,悔之晚矣,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张九龄一向光明磊落,直言不讳,刚直不阿,忠于职守,不曲意奉迎,坚持原则。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张说安排了好多他自己的人,张九龄负责起草诏令,对张说进行了提醒和劝说,但张说不理睬,任命诏书一下达,大家颇为不满,因为受封的人中就有张说的女婿,火箭般的升迁,当玄宗了解情况时,有人说张说的女婿借助了“泰山之力”,后人称岳父为“老泰山”即由此而来。

玄宗晚年宠爱武惠妃,想废掉太子,立武惠妃的儿子,别的大臣都见机行事,随波逐流,只有张九龄给玄宗大讲特讲隋文帝错废太子终致失国的惨痛教训来教育皇上,弄的玄宗很没面子,于是,玄宗又问李林甫,奸相自然知道咋讨玄宗开心就说:“皇上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呢。”玄宗听了很高兴,武惠妃听闻废立太子的事情没有进展,知道是张九龄阻碍,便派宦官牛贵儿向张九龄传话:“有废必有兴,如果他可以帮忙,宰相就能长久当下去……如果不听话,就……你自己明白。”张九龄闻言如实向玄宗禀报,后宫涉政,后患无穷,玄宗才回过神来,没有废太子。

张九龄与李林甫、牛仙客等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因玄宗日趋腐化,怠于政事,张九龄被排挤出朝,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贬为荆州长史。

既使被贬,张九龄仍然象春兰和秋桂勃发向上,仍然保持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高贵品质,之所以张九龄能被孙洙安排在《唐诗三百首》开篇,也有孙洙和张九龄相似遭遇的原因,都不是很得志的文人,但张九龄又特别高风亮节,既使不在朝中,仍然牵挂着朝庭,天下苍生,正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