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7年,拓跋焘对大夏国展开了决战。这次决战中,拓跋焘身为国主,冲锋在前,作战中,他马失前蹄,还差点成了大夏人的俘虏,手上还中了流箭,可是最终攻下了大夏国的国都,坚固无比的统万城(今陕西榆林和靖边之间)。大夏王赫连昌逃往上邽(今天水)。
紧接着的第二年,拓跋焘继续派军向上邽的赫连昌进攻,活捉赫连昌。可是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逃往平凉继续称帝,延续大夏国祚。
公元430年,乘着拓跋焘北伐之际,赫连定居然联合南朝刘宋对北魏进行夹击,双方还拟定了瓜分北魏的协议。
这时,拓跋焘已经解决了柔然,他还是放过南朝,全力打大夏。
拓跋焘对大夏以两路用兵,先用始平公拓跋隗归一军吸引大夏的主力,自己亲率一军乘虚攻打平凉。
始平公拓跋隗归忠实地完成了拓跋焘的任务,他这一军不但吸引了大夏军的进攻主力,更让赫连定又派出数万人支援,使得平凉更加空虚。拓跋焘亲率轻骑抵达平凉城下,将平凉城团团围住,为避免牺牲,他并不攻打,而是断了平凉城的水源和粮草。
赫连定在水源被截断的情况下,不得已突围,结果被杀得单骑落荒而逃,他准备投上邽,结果在第二年,即公元432年被北魏属国吐谷浑抓获,送到北魏京城平城处死。
至此,存在了24年的大夏国灭亡。
大夏灭亡后,拓跋焘在北方的对手,只有两个小国了,即东面的北燕和西面的北凉。
四、灭北燕和北凉
相比北凉来说,北燕对北魏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因为它包含了今天河北和辽宁的靠海地带,是海盐的重要产地。可是实力却很弱小。
拓跋焘灭大夏后,立刻马不停蹄亲征北燕。
公元432年7月,拓跋焘在濡水(今滦水)驻留,征发幽州地区各族百姓万余人运送攻城器具,之后抵达北燕都城和龙(今朝阳市)。
拓跋焘的实力虽然比北燕强大得多,可是他依然不想硬拼,而是想慢慢动摇北燕根本,使得北燕不战而灭。因此在围困和龙城时,不断对北燕其他城市进行攻略,之后将北燕的六郡3万户百姓迁入幽州。
北燕本来就国小人稀,被迁3万户已经遭受了沉重打击,之后拓跋焘不断对北燕进行蚕食,使得北燕疲劳不堪。公元436年,北魏仅派1万军打和龙城,结果北燕王冯弘将宫殿付之一炬,然后裹挟全城百姓逃往高句丽。
北燕被灭后,就只剩下了北凉。
北凉本是汉人段业建立的,最初只有凉州一郡。后来卢水族人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向东扩张到姑臧(今武威),将这里做为都城,后又向西扩张到了敦煌,占领了丰茂的河西走廊,这里水草丰盛,是牛羊马的天然牧场,而且位于东连中原,西接西域的交通要道,贸易十分发达,因此,北凉虽小却富裕。
北凉的国主沮渠牧犍是沮渠蒙逊的儿子,他表面上对北魏称臣,却一直不安分,想做西域地区霸主,因此挑拨着西域各国背离北魏。
拓跋焘灭了北燕后,本打算乘胜灭北凉,被刚出使北凉回来的尚书李顺劝阻,理由是连年征战,军队劳苦,因此需要修生养息,而且北凉荒凉,对这个地方征战弊大于利。
三年之后的公元439年,拓跋焘越来越感觉到沮渠牧犍有贰心,于是在汉臣崔浩的支持下率军亲征北凉。
北魏军抵达姑臧城下后,拓跋焘发现这里水草丰盛,和李顺说的完全不同,后悔来晚了。可是沮渠牧犍还没有看清双方的实力差距,他还想抵挡,他的两个侄子却看得很清楚,分别向北魏投降,于是沮渠牧犍不得不带着文武5千人“
面缚请降”
。
于是,北凉的历史也就此终结。
北凉被灭,标志着从公元304年氐族李雄在成都称王建立成汉,以及匈奴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建立汉赵,至公元439年北凉灭亡为止,历经135年的十六国时代结束。至此,华夏大地上只剩下两个主要的政权,即北魏和南朝宋,这两个政权形成了南北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