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如何统一纷乱的北方,成为十六国历史的终结者?

2020-10-06 16:08:51 作者: 北魏太武帝拓

一、拓跋部最落后,却发展最快

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各族中,鲜卑是和匈奴、羯、氐、羌四大族并列的大族,这个大族又有很多部族。在两晋以前,鲜卑部落中最落后的一支是拓跋部。

拓跋部落后的原因,并非这个部落不愿意接受新的文明,而是因为他们内迁的时间最晚。拓跋部是在被东汉击溃的匈奴西迁之后,才得以填补匈奴离开的真空,从大兴安岭地区逐步迁徙到内蒙。

而拓跋部来到塞外的内蒙时,内附汉朝的南匈奴已经在长城内聚居多年了。

公元258年,正值曹魏司马昭专权的时代,拓跋部来到了盛乐(即今和林格尔),并在此安稳定居。

8年以后,司马氏建立晋朝,完成了三国一统,塞内外各族纷纷表态支持司马氏,因此他们都得到了晋朝的承认。结果,就是在强大的晋朝庇护下,各民族得以和谐发展。

到西晋“

八王之乱

”时,拓跋部已经稳定发展了40余年,拥有了几十万战士,他们强悍善战,战斗力远超匈奴和羯族,居所有民族之首,依然对晋朝忠心耿耿,可是,他们的文化还是很落后,依旧过着游牧生活。

匈奴刘渊反晋时,拓跋部坚定地站在了晋朝一边,他们在并州刺史刘琨的指挥下,每出战必大获全胜,以至在晋朝军队面前凶悍无比,占尽心理优势的后赵石勒军团,只要听说有拓跋部参战,士气立刻变得低落,而石勒本人就最怕拓跋。

晋朝也不亏待拓跋,刘琨与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结为兄弟,奏请封拓跋猗卢为大单于,并封为代公,允许拓跋猗卢在关内的代郡游牧。

公元315年,晋朝封拓跋猗卢为代王,正式允许他以盛乐为中心建立国家,又允许他可以进入代郡和常山郡内游牧。常山郡更在代郡以南,是以今天石家庄为中心的河北地区,对拓跋猗卢开放了常山郡,说明了晋朝对拓跋猗卢的完全认可。

可是在拓跋部的代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雏形之后,却在公元376年被前秦苻坚所灭。代王拓跋什翼犍和儿孙们被迁到了长安,他6岁的孙子拓跋珪则留在了代国。

拓跋代国被灭10年后,公元386年正月,拓跋珪在代国故地牛川宣布复国,4月改代称魏,拓跋珪自称魏王。

公元398年12月,拓跋珪在平城(今大同)即皇帝位,正式建立魏国,这就是历史上的北魏。

拓跋珪对拓跋部的贡献,是完成了初创艰难的三大步:

第一大步是恢复代国,保住了灭国后面临分崩离析的拓跋部的精神和血脉;

第二大步是统一了拓跋各部,更灭了强邻后燕,国土涵盖今天的山西和河北地区,成为一个区域性强大国家;

第三大步是推动拓跋部从游牧向农耕转变,使得入关最晚,最落后的拓跋部缩小了与其他部族的文明差距。

拓跋珪是个不世出的英雄,因为他的每一大步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都使得拓跋部发生跳跃性发展。

而拓跋珪之后,他的孙子拓跋焘更将北魏带入了另一个划时代的高峰。

二、使柔然称臣

公元423年,16岁的拓跋焘即皇帝位,这个年龄和他的爷爷拓跋珪在牛川恢复代国的年龄一样,爷孙俩都是英雄出少年。

北魏在拓跋焘即位时,由于他的爷爷拓跋珪和父亲拓跋嗣的推动,整个民族的汉化程度已经非常高。拓跋焘的父亲拓跋嗣给他留了六位辅政大臣,这六位大臣中,就有著名的汉臣崔浩。

拓跋焘本人聪明大度,心胸宽广,他即位时,北魏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处在东南西北四面强敌的环绕中。

北魏面临的敌人,除了北面的柔然和南面的刘宋,在东面,有汉人的北燕政权;在西面,有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强大的大夏和卢水族人建立的强大北凉。

对北魏来说,刘宋虽然强大,可是雄才大略的刘裕刚死,他的儿子刘义符并不是个好皇帝,因此短期内还不会对北魏构成威胁。再加之拓跋焘最信任的汉臣崔浩的汉人情节,使得拓跋焘并不急于和南朝刘宋发生碰撞。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