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赤壁之战打退曹操、夷陵之战耗光刘备,为什么仍没一统天下?

2020-10-06 16:52:17 作者: 孙权赤壁之战

在三国鼎立的角逐中,孙权算是一个投机者,这也无形中决定了他偏安一隅的保守心理。虽然孙权死后他的后人给他的谥号是“大皇帝”,但这多少有点讽刺,生前没有一统天下,死后给予精神安慰,也确确实实道出了东吴的某些尴尬和无奈。

我们不能说孙权就是一个失败者,他能从一个地方势力发展起来与“朝廷”的两大集团抗争,不能不说胆识过人,连曹操也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更是给出了最客观的评价:“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

确实,孙权的才智和实力不如曹魏,也不愿意为自己的扩张承担沉重的代价,他面对的不仅仅是曹魏,还有蜀汉,三家分分合合,谁也不信任谁,都有互相灭掉对方的野心。

就拿孙权自己来说,也一直是一种投机心理,可以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一把火烧掉曹操的八十万大军;也可以不顾与刘备的结盟信义,在关羽攻打荆州的时候与曹操勾结背后捅刀子,让关羽战败被杀。当刘备要找他算账的时候,又想和蜀汉重归于好。

可以说,自始至终,孙权都是在夹缝中企图渔翁得利,能捞一把是一把,让自己的实力稳固和壮大,不轻易去冒险。能不能一统江山,他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并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这和刘备与曹操的想法就不同了,刘备是正宗汉室血统,是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在光复祖业,曹操也是以正统自居“挟天子以令诸侯”,两者都有一统天下的坚强决心,而只有孙权名不正言不顺,气短了许多。

实际上,孙吴之所以能一统江东,离不开其兄孙策的功劳,孙权只不过是继承和巩固了孙策打下的基业而已。孙权继位后,有东汉朝廷册封的“讨虏将军”官衔护身,并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不能不说孙吴的势力存在是有它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在汉室还没有完全光复的情况下,他依然可以名正言顺地去讨伐,可以打刘备,也可以打曹操。在孙权看来,刘备和曹操谁也不确定是汉室的法定继承人,只有等待谁能最终取胜,他的天平就倾斜那里。

这也许就是孙权的保全之策。至于孙权有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当然有,但他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胆量。

这就如同两个兄弟在为家产打的你死我活的时候,管家出来调停,一会儿帮这个,一会儿帮那个,谁也不得罪,最终谁胜就向着谁。要说管家想趁火打劫霸占家产,可能两兄弟会先联手把他打死,然后再来解决自个家产的问题。

孙权的处境就如同这个管家,他要霸占家产,也只有等待两兄弟一个被打死了,另一个伤痕累累的时候再出手收拾残局,这样他才可以安心地得到家产。如果有一个兄弟还活着,都不可能与他善罢甘休。

也许,孙权就压根儿没有想着要一统天下,否则他也不会在与曹魏隔江对峙不分胜负的情况下,派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立誓与曹魏重结为姻亲。

按理说,曹操死后,孙权可以趁机攻打曹魏,但是他没有。在曹丕袭位后,代汉称帝,建国号“魏”。孙权立即就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并送回降将于禁等人。可见孙权两次请求归属曹魏,说明他根本就没想着一统天下,只想着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第二年,刘备看曹丕代汉称帝了,自己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刘备对孙权归附曹魏心里肯定不高兴,就兴兵问罪,讨伐孙权,却被孙权打回了白帝城。

对孙权来说,本以为归属在曹丕的魏国之下,可以偏安一隅,谁知刘备也称帝了,这就让他有点难受。本来势均力敌的三方,唯独自己要寄人篱下,心里就开始打起了小九九,对曹魏也不那么言听计从了。

曹丕发觉孙权不是那么真心归附后,就开始兴兵伐吴。此后的几年,曹魏一直在攻打孙权,刘备也派兵侵犯。期间,刘备和曹丕相继病逝,孙权内部也发生了叛乱,内困外患,让孙权也是焦头烂额。在得知曹丕病逝后,孙权也是想趁机攻打魏国的江夏,但久攻不克,只能怏怏而返。

 1/2    1 2 下一页 尾页